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着眼于大学生手机成瘾、人格特质、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了解当今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现状,为丰富互联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依据。本研究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大五人格量表(NEO)、SCL-90症状自评表作为测量工具,以整群抽样的方式从湖南师范大学4个学院中大一到大三年级随机抽取900名大学生作为测试对象,深入探究了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的三者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 (1)大学生手机成瘾总体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女生手机成瘾分数明显高于男生。就具体的维度来看,“突显行为”在专业(p<0.01)和年级上(p<0.05)存在显著差异,文史类专业学生高于理工类学生,低年级学生高于高年级学生;“戒断症状”在年级上存在差异(p<0.01),低年级学生高于高年级学生;“心境改变”在性别(p<0.05)、生源地(p<0.05)和年级上(p<0.05)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高于女生;农村学生高于城镇学生;低年级学生高于高年级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高年级;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以及敌对因子在专业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理工类学生高于文史类学生;(2)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及其子维度适应性、利他性、道德感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开放性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 (3)手机成瘾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且手机成瘾程度越高其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问题越严重; (4)人格特质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分析讨论表明:(1)大学生手机成瘾除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年级、生源地、专业三个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生源地、专业三个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水平均存在显著相关; (3)人格特质在大学生手机成瘾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