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近几十年来,支气管哮喘等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至今仍不是很清楚,在稳定人群中的基因构成似乎不可能在一个世纪内发生显著变化,故环境因素仍可能为该病的决定因素。生命早期高度暴露于尘螨变应原(Derp)已被证实是导致过敏和哮喘发生及决定其持久性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同时,临床和流行病学的研究证据显示,细菌和部分病毒的感染与变态反应性疾病之间存在负相关。最近的动物实验研究证明如果在变应原致敏之前感染卡介苗(BCG)可以诱导较强的TH1反应,从而抑制针对该变应原的TH2免疫反应。产前阶段和婴儿早期阶段被认为在个体正常的TH1/TH2平衡的建立和维持中起关键作用,如何在这一阶段采取免疫干预措施来预防变态反应的发生,可能代表了将来的一个研究方向。目的:研究妊娠期母体及生命早期婴儿分别暴露于不同特性抗原(尘螨和卡介苗)对发育后期个体TH1/TH2平衡及哮喘发生的影响。探讨预先存在的由接种BCG引起的TH1型免疫反应是否会抑制致敏作用的发生,为研制“哮喘疫苗”早期干预哮喘失衡的TH1/TH2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哮喘动物模型的复制:去卵蛋白(OVA)喂养的30日龄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以OVA为变应原、<WP=7>以氢氧化铝(AI(OH)3)为免疫佐剂,双次腹腔+皮下注射系统致敏、连续6次呼吸道雾化吸入OVA诱导气道变应性炎症,诱发哮喘发生。取血浆检测OVA特异性IgE抗体、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检测TH1/TH2类细胞因子分泌情况、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记录灌洗液(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EOS)的百分比记数、留取肺组织标本观察变应性炎症病理改变,行原位杂交检测气道局部淋巴细胞中IL-4mRNA表达水平。2.大鼠分组及处理:根据母体妊娠期及新生鼠早期是否接种抗原及抗原种类的不同将实验鼠随机分为母-仔-、母BCG+仔BCG+、母Der p+仔Der p+、母BCG+仔BCG-、母Der p+仔Der p- 共5组,分别于皮下注射尘螨抗原(Der p)、卡介苗(BCG)和生理盐水(-)。30日龄时全部按上述方法复制成哮喘模型,取血浆检测OVA特异性IgE、培养PBMC检测上清液中TH1/TH2类细胞因子水平、行BAL记录BALF中EOS的百分比记数。结果:1. 激发后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肺部出现多种炎性细胞浸润,血浆产生高滴度IgE,BALF中EOS增加,PBMC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4 (IL-4)升高、(-干扰素(IFN-()降低。2.妊娠中、晚期经Der p致敏母鼠的子代,生后继续暴露于Der p(母Der p+仔Der p+),在哮喘建模后与未致敏母鼠的子代(母-仔-)相比,其PBMC生成IFN-γ降低、IL-4增多,由此导致IL-4/IFN-γ比值的显著升高,代表了体内TH2免疫反应的亢进;新生儿期避免再次接触Der p的子代(母Der p+仔Der p-),与母-仔-组之间未见任<WP=8>何显著性差异,两组之间(母Der p+仔Der p+与母Der p+仔-)比较,前者的TH2优势显著高于后者。3. 孕期经皮下给予BCG的母鼠的子代,如果生后第一天接种BCG(母BCG+仔BCG+),在哮喘建模后PBMC的IFN-γ产量显著高于母仔均未接种BCG组(母-仔-),IL-4水平则显著降低,因而IL-4/IFN-γ比值降低;新生儿期不再接种BCG组(母BCG+仔BCG-),同样显示出了IL-4/IFN-γ比值降低的TH1优势,OVA特异性IgE与母-仔-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之间(母BCG+仔BCG+与母BCG+仔BCG-)比较,前者的TH1优势显著高于后者。结论:1.采用双次腹腔+皮下注射OVA致敏、连续6次呼吸道激发的方法诱导出了气道变应性炎症,从而成功建立了过敏性哮喘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儿童哮喘的早期干预问题奠定了实验基础。 2. 胎儿对于环境变应原跨胎盘的致敏作用可以通过母体妊娠期间的免疫来完成,这一过程会根本上导致TH2优势免疫的发生,增加了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危险性。3. 分枝杆菌感染在体内诱导出较强的TH1细胞免疫反应,胚胎期和新生儿期接种BCG可以诱导持久的TH1记忆反应,对于哮喘的局部嗜酸性粒细胞炎症及血浆内变应原特异性IgE抗体的产生都有一定的抑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