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池地区金、银、铜、钼、硫等矿产资源丰富,系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七大铜金矿集区之一。区内晚中生代岩浆岩极为发育,并与本区铜金矿产有着密切的成因关联。晚中生代岩浆岩在该区分布广泛,该区晚中生代岩浆岩研究积累丰富,但是成岩与成矿之间的系统性关联仍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选择贵池地区铜山、安子山、老山、铜铃坡、宝树尖、铜山排铜矿和朱家冲、查册桥岩体金矿的含矿侵入岩和桂林郑花岗斑岩、杨山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详细的全岩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和原位Lu-Hf同位素、Sr-Nd同位素、矿物原位研究,示踪岩浆源区,探讨岩浆演化与成矿之间的关联,并为下一步矿产勘探提供指导性意见。锆石U-Pb年代学数据显示贵池地区晚中生代成矿相关岩浆活动分别集中于148-136Ma及130-125Ma早晚两个时期。早期成矿多为铜金矿床,晚期则以钼(铜)矿床(化)为主,具有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它矿集区相似的成矿特点。贵池地区第一阶段含矿侵入岩岩石系列为花岗闪长岩、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类,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相对低的SiO2、高的Al2O3和MgO含量,强烈富集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HREE和高场强元素HFSE,具较强的Nb、Ta、Ti负异常,无明显Eu异常,大多数与俯冲洋壳型Adakite岩地球化学特征相近,起源于有限俯冲沉积物贡献的俯冲洋壳部分熔融,在上升过程中与富集地幔发生相互作用,并混染了古老地壳物质。贵池地区第二阶段岩浆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具有非常高的Si02,低的A1203,强烈的Eu负异常,富集Rb、Th、U、Nb、Ta等元素,强烈亏损Ba、Sr、P、Ti,具有典型的A型花岗岩特征,属于伸展构造体制下的产物。较年轻的 Nd 同位素模式年龄(1364~1490Ma),较高的 εNd(t)(-7.02~-5.47)、εHf(t)(7.5~5.9),说明岩浆来源于中-新元古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加入了新生地壳物质。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存在斜长石、磷灰石、黑云母和Fe-Ti氧化物的结晶分异。通过锆石中稀土微量元素特征,得出早期埃达克(质)岩的锆石普遍具有较高的Ce4+/Ce3+值,反映了岩浆的高氧逸度;而晚期A型花岗岩的锆石的Ce4+/Ce3+值普遍偏低,指示了岩浆具有较低的氧逸度,与之对应的是早期的埃达克(质)岩更有利于铜金成矿。早期高氧逸度的岩浆岩形成于与俯冲有关的构造环境,而晚期的低氧逸度岩浆反映了构造体制的转换,这一构造环境的变化最可能是由俯冲板块后撤引发岩石圈伸展减薄所致。因此,贵池地区的岩石组合,即从早期的成矿埃达克(质)岩至晚期A型花岗岩,其形成可能与俯冲的古太平洋板块从下扬子岩石圈下后撤而引发的陆内岩浆过程有关。即古太平洋板块后撤,引发热的软流圈物质上涌,加热中新元古地壳物质并混合了新生地壳物质,从而导致了 了大量127Ma左右的A型花岗岩的形成。本区早期成矿作用与其岩浆活动相关,区内主要为岩浆期后热液成矿和接触交代成矿作用,矿化类型包括矽卡岩型、斑岩型、沉积叠改型及热液充填型等。晚期成岩成矿作用主要表现为由晚期岩浆侵入引起的中低温热液成矿作用和早期成矿基础上的叠加成矿作用。本区主逆冲断层以北属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主带,成矿主要与晚侏罗世中基性-中酸性高钾钙碱性岩浆侵入有关,与铜陵地区具相近的成矿作用和相近的矿体赋存规律;墩上-张溪断裂及其附近,成矿也主要与晚侏罗世中基性-中酸性高钾钙碱性岩浆侵入有关,同时也受到早白垩世酸性、碱性岩浆侵入的影响,两区成岩作用相近,且同受沿江构造-岩浆岩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