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潮间带是指大潮期最高潮位和大潮期最低潮位间的海岸。潮间带中有各种生境类型,如红树林、泥滩、沙滩、岩石滩等。小型底栖动物是潮间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研究较多,对小型底栖动物研究较少,特别是对红树林和互花米草湿地小型底栖动物的研究更少,导致了我国在潮间带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方面研究的不完整。本研究于2011年4月、7月、10月和2012年1月,在泉州湾潮间带桐花树、秋茄、互花米草和牡蛎石4种生境进行4个季度小型底栖动物生态考察和定量取样,从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等方面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并分析了其最优势类群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或分类实体)和各食性类型的比例,以期为泉州湾提供小型底栖动物物种和生境多样性的基础资料,为完善我国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资料库做贡献。主要研究成果:(1)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四个季度共获取12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是自由生活海洋线虫(Free-living marine nematode)、底栖桡足类(Benthic copepoda)、多毛类(Polychaeta)、寡毛类(Oligochaeta)、涡虫类(Turbellaria)、昆虫类(Insect)、端足类(Amphipoda)、有孔虫类(Foraminifera)、介形类(Ostracoda)、腹足类(Gastropoda)、双壳类(Bivalvia)和纽虫类(Nemerteans)12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还有少许未定类群,归为其他类(Others)。其中线虫是最优势的类群,占总丰度的80.61%,而在蠕埔潮间带有孔虫类数量也较多。与其他已研究的红树林区域相比较,本研究在泉州湾潮间带发现了小型腹足类和双壳类。(2)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最高值出现在冬季桐花树生境,为2104.9±944.3ind.·10cm-2;最低值出现在秋季秋茄生境,为273.0±109.0ind.·10cm-2。各季节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变化中,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各类群所占的生物量比例中,有孔虫所占比例最高,为79.8%,海洋线虫(8.44%)第二,桡足类(4.21%)第三。单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Univariate two-way ANOVA)表明,不同季节、不同生境以及季节×生境的小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有显著差异。(3)小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最高值出现在不同季节和生境,证实了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境多样性设想,体现了小型底栖动物生活史短的特征。(4)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种类组成。四个季度共鉴定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105种(分类实体单元),隶属于3目27科76属,与湛江高桥、漳江口红树林和盐沼湿地、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相比较,有20个属的海洋线虫首次在我国红树林和盐沼湿地发现。各季度各生境中,种类最多的是秋季的互花米草生境,有42个种,最少的是春季的桐花树生境,仅25个种。单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季节、不同生境的海洋线虫的物种数有显著差异,季节×生境之间的海洋线虫的物种数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季节优势度大于1.00%的海洋线虫中,秋季分布的优势种最多,春季最少。春季和冬季的优势种均为Spilophorella sp.1,夏季和秋季的优势种均为Sabatieria sp.。(5)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和生物量。不同季度中海洋线虫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的变化,均是冬季最高,夏季和春季次之,秋季最低;而不同生境中海洋线虫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的变化,均是牡蛎石生境最高,互花米草生境次之,桐花树生境第三,秋茄生境最低。(6)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摄食类型。按海洋线虫物种数统计: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1B)最多,选择性沉积食性者(1A)次之,捕食者或杂食者(2B)第三,刮食者(2A)最少;按海洋线虫丰度统计: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1B)最多,选择性沉积食性者(1A)最少。(7)泉州湾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主要受底质粒径影响。小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关(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与底温、粘土、砂、粉砂和中值粒径显著相关;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与粘土、砂、粉砂和中值粒径显著相关;线虫丰度与底盐和粘土显著相关;线虫物种数与底盐、粘土、粉砂、砂和中值粒径呈显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