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自我的言说与日常化的世俗沉浮——论苏青小说的女性书写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hot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青是一位在上海沦陷时期与张爱玲齐名的海派女作家。她承接了郁达夫所开创的“私小说”模式,以自我经历为蓝本描绘出都市生活中的女性形象,表现出鲜明的现代女性意识。本文试从向内转的自我言说趋势和世俗化的价值取向两方面分析其小说中的女性书写,最后通过与左翼女性文学的比较总结苏青女性书写的局限性。  全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从社会回归个体。苏青笔下的女主人公涵盖了少女、婚恋中的妇人及离异后的职业女性等,详细书写了女性生命历程的各个阶段。这些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秉持着中庸世俗的生活哲学,通过自身的婚恋生活回应了“娜拉出走后怎样”的议题。她们将自己置于婚恋家庭中提出作为个体的阐释与解读,在表达自身处于父权社会“他者”生存状态的控诉的同时,希冀着实现自我价值并寻觅世俗化的现代母性范式。  第二章,日常化的世俗价值取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现代都市的发展消解了启蒙与解放的宏大议题,造就了苏青作品中敢于张扬自我欲望和追求情爱的女性形象。她们对凡俗人生的体贴与认同迎合了市民阶层实用、合理的价值观,成为新旧交替时代都市女性的典型代表,也对当代文学里新写实小说中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沦陷区的动荡时局和传统伦理的压制,又使得这些女性在逃离与回归秩序中进退维谷。回归家庭这一“异化”的举动成为平衡理想与现实的惯常选择。而由于尚未形成真正独立的人格,她们即便走入职场也难以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第三章,存在的不足与局限性。苏青作品中的女性缺乏对家国命运的关切,隔绝了自我与大时代社会背景的勾连。她们秉持一种利己主义的观点,将视域停留在家庭日常这一狭小的空间,在价值观的下沉和道德感的模糊中营造出精神的避难所。因而,苏青创造的女性们与当时主流的左翼文学相比,只能停留在都市女性文学中,无法留下内涵丰富又深刻隽永的形象。
其他文献
孙诒让是晚清著名学者,在文字学、训诂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作品《札迻》是他校勘、训诂的代表著作,校勘订正了秦汉至齐梁之间七十八种古书中的讹误衍脱千余条,集中了作者
民国初年,小说中最热门的类型开始从“谴责小说”向“言情小说”转变。这一时期言情小说的创作,又处处弥漫着“伤心惨目”的哀伤气氛,因此,“哀情小说”成为民初文坛的一股热潮,具
晚明小品在传统散文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长期以来,人们致力于晚明小品研究,主要研究其内容题材、艺术特征及其风格特色。其中,人们对晚明小品“闲适”的特点较为熟悉,对晚明小
晋北地区的大同县是中国方言地理学的发祥地。1941年7月至1943年3月,著名方言地理学家、比利时神父贺登崧在大同县东南部、桑干河南岸的西册田村传教的同时,对该区域的方言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