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青是一位在上海沦陷时期与张爱玲齐名的海派女作家。她承接了郁达夫所开创的“私小说”模式,以自我经历为蓝本描绘出都市生活中的女性形象,表现出鲜明的现代女性意识。本文试从向内转的自我言说趋势和世俗化的价值取向两方面分析其小说中的女性书写,最后通过与左翼女性文学的比较总结苏青女性书写的局限性。 全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从社会回归个体。苏青笔下的女主人公涵盖了少女、婚恋中的妇人及离异后的职业女性等,详细书写了女性生命历程的各个阶段。这些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秉持着中庸世俗的生活哲学,通过自身的婚恋生活回应了“娜拉出走后怎样”的议题。她们将自己置于婚恋家庭中提出作为个体的阐释与解读,在表达自身处于父权社会“他者”生存状态的控诉的同时,希冀着实现自我价值并寻觅世俗化的现代母性范式。 第二章,日常化的世俗价值取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现代都市的发展消解了启蒙与解放的宏大议题,造就了苏青作品中敢于张扬自我欲望和追求情爱的女性形象。她们对凡俗人生的体贴与认同迎合了市民阶层实用、合理的价值观,成为新旧交替时代都市女性的典型代表,也对当代文学里新写实小说中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沦陷区的动荡时局和传统伦理的压制,又使得这些女性在逃离与回归秩序中进退维谷。回归家庭这一“异化”的举动成为平衡理想与现实的惯常选择。而由于尚未形成真正独立的人格,她们即便走入职场也难以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第三章,存在的不足与局限性。苏青作品中的女性缺乏对家国命运的关切,隔绝了自我与大时代社会背景的勾连。她们秉持一种利己主义的观点,将视域停留在家庭日常这一狭小的空间,在价值观的下沉和道德感的模糊中营造出精神的避难所。因而,苏青创造的女性们与当时主流的左翼文学相比,只能停留在都市女性文学中,无法留下内涵丰富又深刻隽永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