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中的“小情伤”——郭敬明与“郭敬明现象”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80后”的青年作家,郭敬明无疑是最具影响力、最为成功的代表之一。郭敬明经过自己不懈的奋斗、媒体的宣传,逐渐由一个少年作家转型为知名作家、企业董事、出版商以及杂志主编集于一身的“名人”。郭敬明的成功与其对青少年读者的准确定位、将文学作为“消费品”来运作有着紧密的联系。郭敬明的创作思想、写作风格所体现的“价值观”似乎与我们这个时代、国家所推崇的“精神”并不相符,他强调索取、消费、欲望,将自己的作品打造成为一部部畅销的“商品”,几乎每部新作品的出版发行都少不了全方位的商业炒作,都毫无例外地在“小媒体”、流行杂志上大肆地宣传,试图通过引起“轰动效应”达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目的,这虽然与我们的“大时代”显得格格不入,但是,却是“小时代”中的“小情伤”的直接体现。小时代更加关注当代年轻人的“感受”——享乐、自我、自恋、自私等等,这种看似有些“鄙夷感”的“思想”,却是小时代的文学标签。“小时代”文学被打上了“市场”、“商业”的烙印,为了“经济利益”,去创作,几乎与真正的“文学作品”背道而驰。本文中,以郭敬明及“郭敬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小时代”中的“小情伤”问题,以期对郭敬明现象有个全面、系统的分析,总结得出文学创作、商业运作均取得成功的“法宝”。首先,文中对郭敬明及郭敬明现象进行了概述,介绍了郭敬明小说中的“小时代”、“小情伤”的特点;其次,重点从幻想中的欲望世界、小传媒的“非理性”、商业王国、粉丝经济以及“小情伤”的认同等方面论述了消费文化下的“郭敬明现象”的符号特征;第三,从文学标签、时尚符号、殖民情结与财富标签、语言与结构简单的介绍了“小时代”中的“小情伤”的文本书写策略,总结得出炒作出来的郭敬明并不能完全代表“80后”的结论。总之,郭敬明之所以能够取得文学、商业上的成功,除了其创作的作品符合当代流行文学的特点之外,与其“消费文化”浓厚、粉丝效应显著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他文献
本刊1998年第4期刊登了《隔爆型电气设备外壳强度及刚度设计与计算》一文,以长方体隔爆型电气控制箱的设计为例,阐述了关于金属隔爆型外壳的强度及刚度的计算方法。此后有不
本文所要解决的是:约翰·巴斯在20世纪六十年代至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下提出的人的“定位”问题,包括如何提出、为什么提出以及约翰·巴斯试图给出的答案。   1967年约翰
学位
在人类的各种交往活动中,离不开一个“情”字,有了文字,便有了情书。到了现代,许多著名的作家在其婚恋过程中,都留下了一些具有时代特色和浪漫气息的“情书”,而真正将自己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