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是目前我国海水养殖鱼类的主导优良鱼种之一,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养殖群体红鳍东方鲀种质存在退化现象,遗传改良工作迫在眉睫。本研究首先对东方鲀属主要经济鱼种繁育养殖、育种和基因研究现状,东方鲀属鱼类分子标记及基因研究现状,河鲀毒素相关研究进展作了概述。其次,本研究对主要养殖区域的红鳍东方鲀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对国内主要养殖区域红鳍东方鲀种质资源状况进行初步了解,为开展选择育种,培育高产、优质的红鳍东方鲀新品种提供了基础。另外,本研究开展了红鳍东方鲀性别相关微卫星标记的筛选,为研究红鳍东方鲀性别控制技术及全雄培育研究奠定了基础。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为了对中国国内主要养殖区养殖红鳍东方鲀资源进行调查,以确定目前的资源状况,本研究采用微卫星标记分析技术,选用20对微卫星引物,对国内来自不同养殖区的5个群体(文登群体:WD;莱州群体:LZ;2009年日本群体:J1;2011年日本群体:J2;唐海亲鱼群体:THQ)红鳍东方鲀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实验结果显示,12对引物具有多态性。结果表明,五个群体的等位基因数为2~8个不等;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27、0.26、0.18、0.25、0.20;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55、0.57、0.69、0.71、0.6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排列顺序为J2(0.65)>J1(0.63)>THQ(0.55)>LZ(0.51)>WD(0.48)。分析结果表明,(1) WD和LZ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小,为0.2336;LZ与J1群体间遗传距离大,为0.6242。(2)WD群体遗传多样性为中度多态(0.25<PIC<0.5),LZ、J1、J2以及THQ群体遗传多样性均为高度多态(PIC≥0.5)。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国内主要养殖区域红鳍东方鲀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有较好的遗传改良潜力。另外,本文对红鳍东方鲀70对微卫星引物的多态性进行了筛选,筛选得到有稳定扩增产物的引物62对,比率为88.6%。同时,筛选得到44对具有多态性的引物,比率为62.8%。利用62对具有稳定扩增产物的引物,筛选红鳍东方鲀与性别相关的微卫星标记。采用SSR结合BSA技术对红鳍东方鲀雌雄群体进行性别差异标记的筛选。构建雌雄基因池(各22个个体),用合成的70对微卫星引物对基因池进行扫描,统计结果得出4对引物(Fms42、70、89、134)在雌雄基因池间扩增出差异条带。用构建基因池的44个雌雄个体对4对引物进行单个个体检验,结果发现,4对引物在雌雄个体中的扩增没有明显差异性。利用雌雄各22个个体检测70对微卫星引物的多态性,共获得44对具有多态性的引物,比率为62.8%。对雌雄群体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雌雄两个群体PIC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6、0.61,均呈现高度多态(PIC≥0.5),说明两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有较好的遗传潜力。研究生期间其他研究工作:云纹石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特性相关研究另外,本人硕士期间还完成了云纹石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特性相关研究。采用随机取样实验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云纹石斑鱼的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及摄食变化状况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仔稚鱼生长期间,分别以牡蛎幼体、轮虫、卤虫为饵料,幼鱼摄食配合饲料。形态学数据测量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全长、体重和日龄三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2.8058e0.0287D;体重与日龄的关系式为W=0.0004e0.0825D;全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0.001e0.103L,相关系数分别为0.8954、0.9054、0.7982。云纹石斑鱼摄食状况测量结果表明,在人工投喂条件下,5日龄仔鱼的摄食率为90%,18日龄仔鱼饱食率为100%。实验结果还表明,在全天光照条件下,仔鱼16:00—18:00达摄食高峰;自然昼夜条件下,仔鱼14:00达摄食高峰;在全天黑暗条件下,仔鱼没有明显的摄食高峰。说明仔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均表现为白天摄食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