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起,随着国门的洞开,中华大地与外面的世界联系骤然增多,交流与碰撞愈演愈烈。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转型时期见证了诸多巨大的变化,中国面临着深刻的社会问题与严峻的生死存亡之考验。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正是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中国与西洋,东洋的联系日益频繁,交流日益增多;古老文化与新进外来文化激烈碰撞;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号声格外嘹亮。国门大开之时,架起中西交流桥梁的是翻译这一实践活动,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翻译迎来了其又一次生命繁荣期。这时期的译坛绚丽多彩,开启近现代翻译活动的序幕。出现了诸如梁启超,林纾,严复等在翻译历史上留下重要一笔的人物。不管是当时世人的目光还是日后相关的研究都聚集在这些男性译者身上。他们的作品,生活,思想被广泛地关注,时至今日他们仍然是翻译界研究的热点。鲜有人关注到这股洪流中的另一个群体——女性译者。她们与男性译者一样,投身翻译活动,为翻译事业做出贡献,为当时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本文以二十世纪初第一批女性翻译家为研究点,探讨她们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翻译活动。女性翻译家出现在当时历史舞台并非偶然,她们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也是她们翻译活动作出某种选择的依赖性因素。本文主体部分研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批女性译者从事翻译活动时如何选择原文本,在译作中又出现哪些具有代表性的特点。她们的原文文本主要来自哪些国家,用何种语言写作,她们选择的原文文本一般是何种体裁何种主题,这些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她们又是如何处理翻译的,在她们的译文里出现了哪些变化,她们的译文风格是怎样,她们运用何种语言形式对原文进行转换,这些处理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等等。除此以外,本文还对这些女性译者的贡献与局限性稍作探讨。本文旨在对二十世纪初第一批女性翻译家做概括性研究,勾勒一幅展现当时女性译者的整体风貌的图画。她们的研究对于还原当时翻译历史的完整性,对于现当代女性译者的激励作用具有积极意义。某些具体讨论的部分又是基于对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的细节研究之上的,梳理工作以重点文本细致探讨为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