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十年以来人们都在研究抗细菌和病毒感染的药物,但是这些药物不能对病毒和细菌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管控。卤胺的发现被人们广泛应用在杀菌领域,由于其高效的杀菌效率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但是卤胺也存很明显的缺点,如合成卤胺前驱体的实验步骤较为复杂,多数为高分子类的聚合和一些嫁接反应,实验产物的成分复杂并且实验产物又不容易分离提纯,另外卤胺抗菌的高效性是因为卤胺化合物中含有的卤素类正离子氧化性较强,这使得如何保持卤胺的化学稳定性和抗菌的持久性是研究人员迫切解决卤胺抗菌的关键所在。本文以聚烯丙基胺为合成卤胺前驱体的核心结构,通过调控聚烯丙基铵盐酸盐的去质子化程度,与聚苯乙烯磺酸钠进行自组装。经过简单的卤化反应成功制备了一种在多种样品表面负载的卤胺抗菌高分子膜。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根据查阅文献我们发现,伯胺一类的胺基类结构高分子合成卤胺后的化学稳定性较好,于是我们选用聚烯丙基铵盐酸盐作为卤胺合成的前驱体,我们利用其去质子化程度的强弱控制其伯胺基团的含量,具体的调控聚烯丙基铵盐酸盐的水溶液pH值为3、9、12,然后通过与强电解质聚苯乙烯磺酸钠进行高分子自组装,我们利用其聚苯乙烯磺酸钠具有紫外吸收的特性,发现随着组装次数的增加,我们发现当聚烯丙基铵盐酸盐的水溶液pH值为9时得到的紫外吸收强度也最强,相应的自组装膜厚度最厚;同样我们通过三种不同组装膜表面的接触角利用理论模型进行膜致密度和膜中PAH高分子中各种基团占比的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聚烯丙基铵盐酸盐的水溶液pH值为9时的组装膜致密度最大,同时其组装膜中的盐酸盐和胺基占比分为24.22%和75.78%;另外我们利用QCM原位自组装定量的计算每次组装时需要的高分子质量,结合紫外和接触角数据计算出胺基基团存在的理论摩尔数为0.0231?M/cm~2,并与实际滴定数据进行比较。验证通过滴定的方式推算其自组装膜中的膜结构。第二部分,我们利用卤化反应,通过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验证我们成功的将聚烯丙基胺转化为聚烯丙基氯胺,我们通过调控其卤化参数确定最佳氯化反应参数为:氯化时间60min,氯化剂浓度为0.5wt%。通过滴定实验我们定量分析出了PAH(pH=9)-PSS在组装5.5个双层数时的有效氯含量为0.04μmol/cm~2。介于成功制备了自组装聚电解质卤胺膜,我们对其卤胺膜的稳定性做了研究。研究发现其对于碱性环境比较敏感,在环境pH为9的条件下浸泡48h后卤胺含量降到原来的30%左右。另外环境中还原性物质的存在对于卤胺的化学稳定性也有较大的挑战,因此环境中存在的物质还原性越强对于卤胺保存就越不利。我们通过抗菌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其卤胺膜抗菌效果十分显著,并且卤胺膜所负载的不同样品表面也具有较为良好的抗菌效果。最后我们对于卤胺的合成机理进行研究,通过卤胺涂层外部负载聚电解质膜的抗菌动力学实验初步表明了,聚电解质膜的厚度决定的卤胺释放的快慢,为以后的卤胺的缓释释放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