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电针刺激疗法为干预手段,通过针刺不同穴位组合,观察其对功能性腹泻空肠超微结构(透视电镜下)以及CCK含量的影响,从而明确针刺治疗功能性腹泻的穴位组合特异性,为临床运用电针疗法治疗功能性腹泻提供理科学理论依据,优化取穴配伍,指导临床取穴。 方法:对50只SD大鼠(雌雄各半)进行随机分组,共5组:5组,空白组、模型组、电针1组(天枢组+大肠俞)、电针2组(曲池+上巨虚)、电针3组(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建模方法为:空白对照组给予正常饲养,不做处理,其余各组大鼠于每日同一时间给予番泻叶煎剂灌胃,每日3ml/只,日1次,连续14天,空白组亦给予每日相同时间进行抓取、固定,继续观察14天,至第28天建模结束。治疗干预:给予针刺治疗组电针仪(华佗牌SDZ-II型)进行针刺治疗,选择疏密波,频率为15Hz,电流强度为1.5mA(以造成大鼠轻微颤动为度),留针20min,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电针治疗10天后,取其空肠组织标本,即刻投入预冷的固定液中送检(注:电镜标本制作委托第四军医大学透射电镜室完成,透射电镜型号:PHL195 TECNA110型透射电镜见附录1);取材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大鼠空肠胃肠激素CCK的含量。结果:电针治疗10天后,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大鼠空肠超微结构,空白组表现为:黏膜完整、细胞间隙紧密,微绒毛分布均匀、排列整齐、长短方向一致,轴内肌丝明显,电子密度均匀。模型组:微绒毛排列不整齐,电子密度不均匀,长短粗细不一;通过电针干预治疗后,电针1组:微绒毛分布均匀、排列整齐、长短方向一致,轴内肌丝明显,电子密度较为均匀。电针2组及电针3组:微绒毛排列不整齐,电子密度不均匀,长短粗细不一,且针刺天枢+大肠俞的效果略优于其他两组穴位组合;模型对照组大鼠空肠组织中CCK含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电针治疗三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仅电针1组可使空肠中CCK含量明显降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2组和电针3组与模型组比较,空肠中CCK含量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果:由于功能性肠病在肠道形态学上并没有明显的改变,所以我们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肠道的超微结构,希望通过超微结构的变化来阐释针刺干预的效果以及希望得到相关的病理生理机制。结果显示,针刺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肠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如,保护线粒体等细胞器的量及功能,促进上皮细胞分泌颗粒的释放而减轻上皮细胞的损伤。初步证实,针刺的干预机制是通过影响杯状细胞、胞内囊泡以及线粒体,微绒毛等细胞器形态的改变从而对功能性肠病的病理进程有所影响,再联系对神经-体液的调节的证据,检测大鼠空肠CCK含量的变化,或可为功能性肠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 结论:电针天枢+大肠俞穴对功能性腹泻模型大鼠空肠粘膜损伤的恢复较其它两穴位组合(曲池+上巨虚、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的效果显著;番泻叶灌胃可使大鼠空肠中的CCK含量升高。电针治疗三组可使大鼠空肠中CCK含量有所降低,但不能恢复正常水平,其中电针2组和电针3组的作用相当,电针1组可使大鼠空肠组织中CCK含量下降并接近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