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慢性湿疹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疾病。湿疹常容易慢性、反复性发作,剧烈瘙痒则是湿疹通常的最突出症状,故往往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所以,不断研究湿疹的临床治疗方法,尤其是解决患者“痒”的问题,乃是广大皮肤科临床工作者努力的目标。西方医学往往治标不治本,只相对缓解症状,极易反复发作。所以,临床治疗慢性湿疹,不能仅仅局限于西医常规治疗,还应重视中医药在治疗上发挥的作用。本研究即是通过临床试验观察自制的中药制剂湿毒膏对于外用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并进行进一步总结,以进一步研究中医药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本次临床疗效试验的全部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1年7月至2012年2月就诊于北京市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广安门医院皮肤科门诊的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慢性湿疹的诊断标准,并符合主要皮损对称性的特点,共收集慢性湿疹患者36例,选取患者左右或者上下对称的两处皮损,将所有患者的左(上)侧皮损作为治疗组,将患者的右(下)侧皮损作为对照组。治疗组予以凡士林油混合黄连、肉桂、吴茱萸、紫苏叶四种中药粉末外用,每日早晚各一次治疗;对照组则单纯予以滋润皮肤的凡士林膏,每日早晚各外搽一次。试验期间为每名患者建立临床观察病例报告表,在治疗前及每周复诊时进行瘙痒程度、红斑程度、浸润程度、结痂鳞屑程度、皮疹厚度5项症状及靶皮损面积的评分记录,疗程共为4周。研究结果:脱落3例不进入数据统计。治疗组痊愈0例,显效2例,占治疗组总患者数量的6.1%,有效19例,占57.6%,无效12例,占36.4%,总有效率为63.6%;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例,占对照组总患者数量的3.0%,有效12例,占36.4%,无效20例,占60.6%,总有效率为39.4%。卡方检验结果P值=0.141(>0.05)。而在湿疹的主要疗效指标—瘙痒治疗的有效率统计分析上,治疗组瘙痒痊愈8例,占24.2%,显效7例,占21.2%,有效14例,占42.4%,无效4例,占12.1%,总有效率为87.9%;而对照组的瘙痒症状痊愈的有2例,占6.1%,显效4例,占12.1%,有效15例,占45.5%,无效12例,占36.4%,总有效率为63.6%,卡方检验结果P值=0.038(<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4周的治疗后,瘙痒症状评分P值为0.017(<0.05),其他各项症状评分及总积分P值均>0.05,两组治疗后痉痒症状评分有显著差异,其他症状及症状总积分均无显著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各项症状积分改善比较,瘙痒程度改善比较P值=0.024(<0.05),其他各项症状和总积分改善比较,P值均>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瘙痒的改善具有显著差异(治疗组好于对照组),对其他症状和总体症状的改善均未见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湿疹皮损均在不同程度上略有改善,但P值=0.087(>0.05),此组数据说明两组患者皮损的面积在治疗后减少并无明显差异。以上所有结果说明使用自制湿毒膏的治疗组与凡士林对照组在总体疗效及皮损面积改善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在瘙痒症状的改善上具有显著的差异。结论:自制湿毒膏(成分:黄连、苏叶、吴茱萸、肉桂,凡士林油作为基质)虽然对慢性湿疹的整体症状改善并不明显,但对于慢性湿疹的瘙痒症状有着较为明确的疗效。本次研究对中医临床治疗慢性湿疹具有实际意义,为更好的改善慢性湿疹治疗的外用药物打开了思路,值得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