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聚糖酶及其酶解产物的化学及生物学研究初探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qiang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菌胞外多糖是用来研究和制备新型生物寡糖的良好来源,现已发现微生物胞外多糖通常是由双糖至八糖形成的规则的重复单位构成,而这些重复单位则是由2~4种单糖所组成,其中许多糖链上又携带有乙酰、丙酮酸、糖醛酸等特征基团。这些特点决定了胞外多糖组成和结构的多样化。借助于酶解技术,就为批量制备这些重复寡糖序列提供了可能性,从而开发出具有新型生理活性的寡糖因子。本论文以Klebsiella K13为出发菌株,噬菌体聚糖酶为工具酶,期望能获得具有新型生物活性的寡糖组分。由于胞外多糖产量的大小影响着酶解产物的批量生产。因此本文对影响该菌胞外多糖产量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由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该菌株发酵产糖的最佳培养基组成及发酵产糖的最佳条件。以发酵基础培养基为对照,优化条件下对Klebsiella K13进行液体培养,其EPS产量为4.59g/L,比对照产量增加了73.9%。对专一性侵染Klebsiella K13的噬菌体P13的生物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噬菌体形态近似圆形,大小约23nm,核酸类型为单链RNA,核酸长度大于15000bp;该噬菌体的噬菌斑为透明规则的圆形,外围为由于噬菌体聚糖酶释放所形成的半透明环,效价为2.0×10~9 pfu/ml,对宿主细胞的裂解稳定性好,感染宿主菌Klebsiella K13的潜伏期及爆发期较短。对噬菌体P13所分泌的噬菌体聚糖酶降解胞外多糖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48℃、胞外多糖浓度为1%、反应液初始pH值为6.5、反应时间为2h及酶液浓度为原液的4倍时该酶降解胞外多糖的活力最高,寡糖的得率约为25%。在寡糖的生物活性研究方面,采用体外分析方法对获得的酶解产物进行益生元活性和抑菌作用的研究,并选择了其它几种寡糖作比较。结果表明,Klebsiella K13寡糖(KOS)的PI值较高、产气量低、短链脂肪酸含量一般但种类较多,较适合作为益生元;对寡糖抑菌作用的分析表明,与0h的细菌数相比,寡糖KOS对大肠杆菌O157的抑制作用及对乳酸菌的促生长作用很明显,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对沙门氏菌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大肠杆菌O157、沙门氏菌的抑菌作用及对乳酸菌的促生长作用,寡糖KOS优于葡萄糖。目前尚没有关于此寡糖相关活性方面的报道,通过该研究丰富了当前寡糖的应用前景。在寡糖结构分析方面,以酶解产物为研究对象,经分离纯化制备出五、十、十五糖,借助于一级质谱确定了各片段的分子量大小。结合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图谱及气相色谱等初步确定了寡糖的结构框架。试验表明利用噬菌体聚糖酶降解胞外多糖后得到的酶解产物易于分析、产物组成简单、结果重复性非常高,是我们研究细菌胞外多糖结构的一种理想的工具酶。
其他文献
国内外对口译理论与教学的研究在加强,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中国的口译教育发展迅速,质量在不断上升。但何为口译教育?口译教学与研究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深入开展应用型口译
<正>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2017年9月15日,由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省哲学学会、黑龙江省
<正> 脓精症是男性不育症患者中常见的一种病症。约占笔者所治疗的男性不育症的32%。现将近20年中药治疗的脓精症的结果报告如下。一般资料共观察脓精症150例,全部采用中医药
"互联网+"如和煦春风吹进了大学校园,对广大师生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高校后勤部门需要尽快适应"互联网+"的运作模式,通过大力支持"微后勤"发展、构建以官方微信为代表的
民间融资因其借贷手续简单、灵活、利率弹性大等特点,较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本文分析了民间融资存在的合理性、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资金供给作用以及我国当前中小
不论有无目的、主动与否、愿不愿意,任何网络源头信息的提供者,都是网络推手。网络推手的意义,在于发源,并不一定需要成功。与其在网络舆情控制的研究中过度重视推手,不如重
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精确化管理成为高校后勤管理的发展方向。本文深入分析了大数据对高校后勤管理的影响及高校后勤精确化管理的重要性,探讨了大数据驱动下的高校后勤精
目的观察环磷腺苷葡胺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本院内科收治的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72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6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6例在常规
廖怀章主任医师认为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的中医病机是正虚血瘀、痰湿内阻,主张多法并用,综合治疗,内治以益气血、补肝肾、化瘀湿为法。
<正>菲律宾海洋学家兼海洋摄影师史蒂芬潜入菲律宾附近海底后,面前突然出现了一条近三十米长的大海豚,而且这条大海豚的尾鳍少了半片。但一眨眼间,那半片少了的尾鳍就"长"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