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天然弊病的凸显,“家”与“国”观念在世人心中的分离,及各诸侯国对人才的重视,使得出奔现象在此时蔚然成风。春秋前期,出奔的具体原因是“庶孽之乱”,由此导致出奔者的身份在早期主要集中在王室和公室的成员,属于周王室和诸侯国内部最高层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到了春秋中期,“政在大夫”的情势蔚然成风,卿大夫之间的斗争和倾轧成为主流,导致了卿大夫出奔人数在此时骤然激增;到了春秋后期,我们看到士阶层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权利斗争的焦点开始转移,士成员开始出现在出奔大潮中。通过对其具体原因的分析,我们能清楚的看到了奔者身份的下移是春秋时期权利下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而出奔者决定出奔后,对其出奔地的选择就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很多因素会影响到他们的选择。邻国是多数奔者首先考虑的出奔地,主要是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优势,能使他们迅速摆脱当前的困境;选择亲属之国作为出奔地是受到亲亲之义观念的影响;“不适仇国”的原则则是受到春秋时期礼法观念的作用;而“无适小国”是从奔者的安全角度和复仇观念的影响下的一种选择。出奔者的不同结局不仅显示出了春秋时期一些观念的变化,如一些犯了大罪的奔者,会被母国追杀,或者通过外交手段进行“禁锢”;同时也能反映春秋时期一些与出奔相关的礼仪和制度,如对定居者,接纳国授予奔者相应的官职和禄田的礼仪;对返回母国的奔者,母国有“三年而复”的制度。同时,出奔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对社会变迁产生的几点影响是不能忽视,一是进一步破坏了宗法分封制,为封建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二是对个体小家庭的形成产生了促进作用,三是促进了人才的流动,加速了世官世禄制的瓦解,为封建官制的建立扫清了障碍,四是促进了春秋时期科学文化和技术的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