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中经常通过名词或名词性词素的复合来表达一个新概念,名-名复合词就是这种构词方式的最直接产物。本文在前贤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系统而全面地探讨了现代汉语中名-名复合词的语法结构、语义结构、语义类型、词法模式等一系列问题,充分展示了认知语义学在研究名名复合方面的巨大优势。全文共分8章,首尾两章为绪论和结语,其他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2章主要分析了名-名复合词的三种语法结构类型:正偏式、偏正式、并列式。正偏式名-名复合词在汉语中自古就有,只不过它的能产性相对较低,所以数量并不多。研究显示,与偏正式名-名复合词中偏词素的限制作用不同,正偏式名-名复合词中偏词素的分类性较弱,它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描写性,所以前正后偏这一词素排序也有功能方面的原因。偏正式名-名复合词在现代汉语复合词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它具有其他构词方式所无法比拟的能产性。并列式名-名复合词根据两个名词性词素之间的意义关系,可分为同义并列类、反义并列类、类义并列类。第3章主要分析了名-名复合词的语义结构。从框架语义学的相关理论来看,名-名复合词的两个名词性词素是与一定事件相联系的语义框架中的要素在语言表层的投射,因此,描写名-名复合词的语义结构,实际上就是描写该事件中动词及其所联系的名词性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本文利用述谓理论,将名-名复合词的语义结构形式化地表示为7种单构式和13种复构式。第4章主要分析了非并列式名-名复合词的语义类型。结合非并列式名-名复合词的成词途径,可以将其分为强化型和分化型两类。强化型名-名复合词是为实现同义双音代换,在单音节名词上添加具有强化作用的词素构成的,因此该类复合词的理性意义与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完全等同;分化型名-名复合词是为表示人们次范畴化的认知结果,在单音节名词上添加具有分化作用的词素构成的,所以该类复合词的理性意义与正词素所表示的意义之间有上下位关系。第5章主要分析了领属性名-名复合词的词法模式。词法模式是具有一定规则性和能产性的词素配列模式,是词法形式和词法意义的结合体。研究词法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为寻找词法形式所对应的词法意义,从而为复合词的词义理解提供一定帮助。领属性名-名复合词词法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人对物的领有、人对人际关系的领有、整体部分等三种原型领属关系展开。研究表明,人对物的领有关系在名-名复合词中表现为“领有物+领有者”或“领有者+领有物”,人对人际关系的领有在名-名复合词中主要表现为对人姻亲关系的领有,整体部分关系在名-名复合词中表现为“整体+部分”或“部分+整体”。另外,属性领属作为一种不大典型的领属关系,它表示事物或事件具有的某种属性,在名-名复合词中表现为“属性主体+属性”。第6章主要分析了非领属性名-名复合词的词法模式。非领属性名-名复合词根据概念合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关系连接型和属性映射型两类,它们分别对应了“场景构建”和“结构对位”两种独立的认知机制。对关系连接型名-名复合词词法模式的研究,我们借助于了“语义参数”这个概念,语义参数是对正词素进行次范畴化的提示特征或依据,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词义,因为相同的语义参数总是意味着相同的词义理解模式。属性映射型名-名复合词的理解策略是喻体词素发挥隐喻描述功能,将其所指对象某方面的特征投射到本体词素的所指对象上,它常见的语义组合方式可概括为5种:位置+事物、颜色+事物、形状+事物、形态+事物(或“事物+形态”)、内在属性+事物(或“事物+内在属性”)。第7章主要分析了并列式名-名复合词的字序问题。相对于并列式名-名复合词的语义组合规律研究,它的词素排序更能体现词素组合成词的规律,因为它是其他复合词构词研究中所没有的全新内容。研究表明,并列式名-名复合词的字序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了声调的平仄、声母的清浊、文化规约、意义等因素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