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班级中的正式群体就起着关键性、主导性的作用,而非正式群体因其本身自有的分散性、隐蔽性给班级管理尤其是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难题。他们在班级日常活动及人际交往中,往往根据个人的兴趣喜好、性格特点、好恶感等因素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三五成群的小团体,也可称为“非正式群体”。但由于初中年级学生自身年龄特点所具有的对“成人感”和“独立感”的渴求、强烈的自尊心以及知识经验的匮乏,往往会出现一些故意扰乱课堂秩序、妨碍老师授课进度及散布不利于班级稳定团结言论的相对不成熟的“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基于以上现状,笔者以初中阶段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吉林省某地方县初中为个案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主要融合了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并以《学生人际交往小测验》、《关于班级非正式群体的调查问卷》以及《关于班级非正式群体的访谈提纲》结果为佐证,首先,主要明确本研究的缘起,界定核心概念以及对已有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分析,并阐明研究的理论基础、意义,所采用的研究思路及方法;其次,对样本学校C中学的背景及样本班级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构成情况进行介绍,通过总结其三种行为表现,从而进一步分析其共性特征;最后,深入研究及探讨初中阶段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现状及消极影响,学生做出反班级行为的动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