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攀升,其中,肺癌已经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尽管过去二十几年在肺癌的诊断、治疗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患者总的5年生存率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仅为10%左右,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恶性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侵袭和转移。侵袭和转移是包括多个环节和步骤的复杂过程,其中,细胞粘附、基质降解和细胞运动等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控制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已经成为近年来肿瘤界研究的重点问题。寻找和探索有效抑制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方法和药物,对于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和降低术后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血瘀证,这从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液流变学异常、微循环障碍及血液的高凝状态得到证实。血瘀证不仅是恶性肿瘤患者客观存在的病理状态,同时,也可能是癌细胞转移的有利因素。肿瘤细胞通过细胞黏附等机制能诱导血小板增多和聚集,而血小板可分泌促凝血因子,造成血液的高凝状态,使得包括癌细胞在内的微血栓的形成,促进肿瘤的转移。同时,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性,这必然导致肿瘤组织在迅猛增殖状态下的低氧状态,因而,低氧生存亦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之一,同时也被认为是恶性肿瘤转移的有利因素。应用活血化瘀药抗肿瘤是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常用治法,而对于活血药对恶性肿瘤细胞转移的影响尚存在异义,有些学者认为活血药可抑制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活血药对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促进作用,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活血药对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之所以产生上述异义,与活血药的种类繁多、患者的病症各异及药物的配伍不同等有密切的关系。根据之前研究,我们推测活血药可能在某些环节上促进肿瘤转移,而在另外一些环节上对肿瘤的转移有抑制作用。基于上述观点,本研究选择活血药川芎和丹参的有效成分——川芎嗪(TMP)、丹参酮ⅡA (Tan ⅡA)干预人高转移性巨细胞肺癌细胞PG,并将其接种于裸鼠,使其发生自发性转移,通过检测原位瘤的瘤重及抑瘤率、原位瘤E-cad分子的表达、肺转移灶数目及肺转移抑制率、肺CD44v6分子表达、血清P-select分子表达、肝VEGF分子的表达,以研究活血药对PG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并从细胞粘附、血管生成等角度分析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于常氧(5%CO2、95%空气)和低氧(5%O2、5%CO2、90%N2)环境下培养PG细胞,分别用川芎嗪和丹参酮ⅡA给予干预,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DMSO组及阳性对照DDP组。各组细胞经药物干预后接种于裸鼠右腋下,第六周处死动物,取材并采用免疫组化、Elisa法等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研究结果1、原位瘤抑瘤率各实验组(川芎嗪和丹参酮ⅡA组)与对照组相比,常氧川芎嗪组与常氧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p<0.05),常氧丹参酮ⅡA组与常氧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低氧川芎嗪组和低氧丹参酮ⅡA组与低氧对照组间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1)。川芎嗪和丹参酮ⅡA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常氧对照组与低氧对照组相比较,p=0,1。以上提示川芎嗪和丹参酮ⅡA在常氧和低氧环境下均有一定的抑瘤作用,常氧环境相对于低氧环境有一定的抑瘤作用,但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原位瘤E-cad分子表达各实验组(川芎嗪和丹参酮ⅡA组)与对照组相比,常氧川芎嗪组与常氧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1),常氧丹参酮ⅡA组与常氧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低氧川芎嗪组和低氧丹参酮ⅡA组与低氧对照组间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1)。川芎嗪和丹参酮ⅡA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常氧环境与低氧环境相比,E-cad分子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氧对照组与低氧对照组相比较,p=0.328)。以上结果提示,川芎嗪和丹参酮ⅡA在不同氧环境下均可从不同程度上上调E-cad分子的表达。常氧环境和低氧环境E-cad的表达则无明显差异。3、肺转移抑制率各实验组(川芎嗪和丹参酮ⅡA组)与对照组相比,常氧川芎嗪组与常氧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常氧丹参酮ⅡA组与常氧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低氧川芎嗪组和低氧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p<0.05),低氧丹参酮ⅡA组与低氧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p<0.05)。川芎嗪和丹参酮ⅡA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常氧环境与低氧环境相比,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常氧对照组与低氧对照组相比较,p=0.918)。以上结果提示在常氧和低氧环境下,川芎嗪组和丹参酮ⅡA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一定的抑制肺转移作用;但常氧对照组和低氧对照组相比较,肺转移抑制率差异不显著。4、肺组织CD44v6分子表达各实验组(川芎嗪和丹参酮ⅡA组)与对照组相比,常氧川芎嗪组与常氧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5),常氧丹参酮ⅡA组与常氧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5),低氧川芎嗪组和低氧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5),低氧丹参酮ⅡA组与低氧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5),川芎嗪和丹参酮ⅡA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常氧环境与低氧环境相比,提示有一定的下调肺CD44v6表达的作用,常氧对照组与低氧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p<0.05)。以上结果提示川芎嗪和丹参酮ⅡA提示均有一定下调肺CD44v6表达的作用,而且,与常氧环境相比,低氧环境有上调CD44v6分子表达作用。5、血清P-Selection分子表达在常氧状态下,常氧对照组和常氧川芎嗪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p<0.05),常氧对照组和常氧丹参酮Ⅱ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常氧对照组和常氧DDP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p<0.05),常氧对照组和常氧DMSO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5,p>0.1);在低氧状态下,低氧对照组和低氧川芎嗪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p<0.05),低氧对照组和低氧丹参酮ⅡA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低氧对照组与低氧DDP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p<0.05),低氧对照组与低氧DMSO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7,p>0.1);常氧对照组与低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5,p>0.1),总常氧与总低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8,p>0.1)。以上结果提示,在不同氧环境下,川芎嗪和丹参酮ⅡA均有一定的抑制P-Selection分子表达的作用,而不同氧浓度对其表达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6、肝组织VEGF分子表达在常氧状态下,常氧对照组和常氧川芎嗪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常氧对照组和常氧丹参酮ⅡA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p<0.05),常氧对照组和常氧DDP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p<0.05),常氧对照组和常氧DMSO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7,p>0.1);在低氧状态下,低氧对照组和低氧川芎嗪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p<0.05),低氧对照组和低氧丹参酮ⅡA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p<0.05),低氧对照组与低氧DDP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5),低氧对照组与低氧DMSO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6,p>0.1);常氧对照组与低氧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2,p>0.1),总常氧与总低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9,p>0.1)。以上结果提示在不同氧环境下,川芎嗪和丹参酮ⅡA均有抑制VEGF分子表达的作用,而不同氧浓度对其表达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