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以来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该问题的重点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然而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在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具有广泛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且试图探讨对不同地区、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影响,实证分析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产生的增长效应和分配效应。本文首先研究了农村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农民收入有关的国内外文献,紧接着分析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农民收入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整理了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民收入影响的理论机制。实证分析方面,首先,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全国数据建立基准回归模型,实证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发现:解释变量农村基础设施对被解释变量农民收入具有正向影响,其次,根据地区的不同,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农村基础设施对不同地区的收入增长效应,结果表明,自来水、管道煤气等生活性农村基础设施对中部地区的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他地区影响不显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于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发展水平比较高,基础设施已经不再成为拉动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发程度比较低,农村基础设施未能对农民收入增长产生显著影响。大型机械设备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对东部地区影响最为显著,中部次之,西部地区不显著,究其原因是东中部地区大规模机械化运作水平高,生产性基础设施影响显著,存在规模效应,但西部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地貌和生态环境的限制,导致机械化程度不足,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接下来以国家统计局数据公布的2016年农户家庭总收入54930元,划分了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着重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收入分配效应,结果发现,无论是生活性还是生产性基础设施均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农村基础设施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改善农村内部收入不均。最后,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使用三种不同匹配方式,检验了生活性和生产性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依然稳定,表明了通过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水平可以帮助农民实现收入增长,进一步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实现农村地区经济包容性增长。基于实证得出的结论,提出针对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