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齐刺为主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并通过评分指标比较疗程之间以及分型证治的关系,为临床针刺方法的选择、治疗疗程的把握以及分型证治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武汉市中医医院风湿针灸科门诊及病房,符合足跟痛诊断及纳入标准,并通过排除标准筛查的31例(男14例,女17例)足跟痛患者,其中肝肾亏虚型20例,瘀血阻滞型10例。均釆用局部阿是穴齐刺(深度约1.0-1.2寸),阿是穴连接电针仪。肝肾亏虚型选太溪、三阴交连接电针仪,瘀血阻滞型选承山连接电针仪。治疗观察周期为2周。治疗过程中,脱落1例(因不能耐受且心中惧怕针刺,治疗1次即止,换外用药物治疗),余30例(男14例,女16例)计入统计。全部病例作为自身对照。治疗3次/周(隔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共治疗两疗程,每一疗程后休息2d。治疗一疗程和两疗程后分别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疗效(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简化McGi11量表评分(包括疼痛分级指数PRI、目测类比定级法VAS、现有疼痛强度PPI)及患者的不适记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疗效分析。以P<0.05表示统计结果所检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疗效结果在30例(30足)足跟痛患者中,治疗一疗程后,痊愈10足(33.3%),显效6足(20.0%),有效9足(30.0%),无效5足(16.7%),总有效率83.3%。治疗两疗程后后痊愈16足(53.3%),显效8足(26.7%),有效5足(16.7%),无效1足(3.33%),总有效率96.7%。治疗一疗程后,肝肾亏虚型有效17足(85.0%),无效3足(15.0%),瘀血阻滞型有效8足(80.0%),无效2足(20.0%)。治疗两疗程后,肝肾亏虚型有效19足(95.0%),无效1足(5.0%),瘀血阻滞型有效10足(100%),无效0足(0.0%)。2.简化McGi11量表以及分型比较结果比较治疗一疗程与治疗两疗程后患者PRI感觉分及PRI情绪分的降低幅度时发现,治疗一疗程后降低幅度大于治疗两疗程后,同时治疗两疗程后各项评分均有进一步降低;比较治疗前后VAS及PPI评分,提示治疗后VAS及PPI评分明显下降。且P<0.05,各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比较肝肾亏虚型与瘀血阻滞型患者治疗一疗程与两疗程后疗效差异,P>0.05,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阿是穴局部齐刺并电针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结合选取患侧太溪滋补肾阴,承山行气活血,三阴交调补肝肾,治疗足跟痛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足跟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干预患者的情绪状态,减轻病人痛苦,促进临床痊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临床荟萃分析发现,保守疗法治疗足跟痛疗程的长短及远期疗效各有差异。本次临床观察发现,齐刺法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疗效明显,见效快,值得在足跟痛治疗中推广。并且治疗两疗程结束后与治疗一疗程后均有疗效,而治疗一疗程后患者主观疼痛的减轻程度更显著。但是总体而言,治疗两疗程较治疗一疗程后有效率明显提高,痊愈和显效率也有所上升,更适宜作为治疗疗程的参考。此外,分型证治疗效无明显差异,可能是样本量太小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