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肝动脉栓塞术(TAE)是目前治疗中晚期肝癌的重要方法,已经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在该治疗过程中,栓塞剂的好坏成为决定治疗结果的最关键因素。细菌纤维素(BC)是由木醋杆菌属产生的具有超精细三维网络结构的一种纤维素,它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例如高结晶度、高度均一的分子取向以及高纯度、高抗张性、高持水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等。而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o-甲基丙烯酸丁酯)(PNB)纳米凝胶分散体展现出温敏可逆的溶胶-凝胶相转变行为,因此它可以被用作肝癌介入治疗用的新型栓塞材料。本文将酸水解BC薄膜得到的BC晶须纳米化并用来制备BC晶须/PNB纳米凝胶复合物,并设想该凝胶复合物作为血管栓塞剂相对于单一PNB纳米凝胶可以增强栓塞强度并改善栓塞效果,从而提供了一种性质更加优良的肝癌介入治疗用的栓塞材料。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首先将BC晶须用在高压微射流2000bar的压力下进行高压剪切使之纳米化,纳米化并冻干后的BC晶须重新分散在水溶液中并在单体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以及交联剂N, 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m)、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引发剂过硫酸钾(KPS)存在的条件下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出含有不同BC晶须含量的四组BC晶须/PNB纳米凝胶复合物。用动态光散射法DLS对其粒径、Zeta电位以及温敏性进行检测。这四组BC晶须/PNB纳米凝胶复合物的粒径分布在350-450nm之间并都具有良好可逆的热敏性,纳米凝胶复合物的粒径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相转变温度为29±2℃;PDI的值分布在0.1以下,呈现单分散性。通过透射电镜(TEM)对该凝胶复合物的形貌特征进行表征,结果证实了400nm左右长度的BC晶须成功地和PNB凝胶颗粒复合在一起。2.采用瓶倒转结合目视法对纳米凝胶复合物的水分散体的溶胶-凝胶相转变行为进行了研究。基于pNiPAAm的纳米凝胶水分散体在温度升高时一般会经历四种相态的变化:半透明固体凝胶,半透明流体,乳白色浑浊流体和不透明收缩凝胶。空白组PNB纳米凝胶和BC晶须/PNB纳米凝胶复合物在温度由低到高的过程中均发生由半透明固体凝胶转变为白色收缩凝胶的相转变过程。随着复合物中BC晶须含量的增加,凝胶复合物水分散体的凝胶化强度变大,BC晶须含量越大,凝胶化后的胶体越稳定越不容易发生相分离。同时,随着凝胶分散体浓度的增大,体积相转变温度(VPTT)稍有下降,但四组BC晶须/PNB纳米凝胶复合物水分散体的VPTT均在30℃附近,接近人体温,在相转变后可形成稳定收缩凝胶,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的介入治疗栓塞材料。3.通过在不同温度下测定凝胶复合物水分散体的相对浊度来研究其相转变动力学性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流变学测量实验表明:温度、剪切速率和分散体浓度均对纳米凝胶的相转变行为和粘度有影响。凝胶分散体的储能模量G’,损耗模量G’’以及tanδ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先稍有降低然后明显增大后趋于平缓,相转变温度在30℃左右,和DLS及DSC测量结果基本一致。同时,BC晶须/PNB纳米凝胶分散体在发生凝胶化后的G’值比空白组PNB凝胶分散体的明显要大,定量的表明了加入BC晶须后的样品凝胶强度的增大。此外,各组凝胶分散体的粘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迅速减小,具有明显的剪切变稀特性,是典型的假塑性流体。4.12.0wt/v%的BC晶须/PNB纳米凝胶复合物的水分散体在室温下是溶胀的半透明凝胶,在37℃下时发生凝胶化迅速变为白色收缩凝胶,体外凝胶化性质的初步评价证实了该性质。细胞毒性试验(MTT)表明,BC晶须/PNB纳米凝胶复合物的水分散体在低浓度时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当浓度达到0.5wt/v%时,会促进细胞的增值,并且浓度越高,促进细胞生长的效果越明显。同时,BC晶须的含量越高,BC/PNB分散体促进细胞增值越明显,这可能与复合物中的BC晶须的作用有关。总之,本文研究的BC晶须/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o-甲基丙烯酸丁酯)纳米凝胶复合物水分散体随着温度变化表现出可逆的溶胶-凝胶相转变行为,并较之前的PNB纳米凝胶具有更高的凝胶化强度和更优良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新型的温敏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