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雪芹以惋惜悲凉的笔调写出了“一代不如一代”的父权走向衰微,同时这也是传统宗法制度和儒家文化的衰微。《红楼梦》中各种类型的父亲形象,代表着中国传统的宗族制下稳固而集中的父权秩序,其背后是儒学对中国文化的长期影响。这种影响深深渗透在我们的文化血缘中,并在社会和文化变迁时体现于文学作品中。当旧的秩序渐渐坍塌,新的道路又尚不可探,父权的阴影仍在笼罩,但也渐渐遭受着质疑和挑战。本文试图通过梳理《红楼梦》中的父亲群像并加以分类和具体分析,结合中国传统父权宗族制度对整个古代社会生活的影响,透视宗族文化的没落下父权的失落及其与封建末世儒学衰微的内在关联。本文拟从以下几个部分来解读父亲形象:第一章主要是先从父亲形象形成的历史背景出发,分析传统宗族制度的演变和儒家伦理对父权文化的双重建构,梳理历史上以叙事文学作品为主的作品中出现过的一些父亲形象,同时联系清代特殊的时代环境,结合作者自身原因,为下文中《红楼梦》中父亲群像的具体分析引出可循的脉络。《红楼梦》主要描写的是清代贵族家庭的生活,也包含对贵族家庭不同等级的家仆、乃至普通城市或乡村家庭的描写,这些家庭中有着为数众多的不同性格特征的父亲群像。第二章将从身份地位所处阶层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并通过观照不同阶层的一些特征,分析他们是如何行使自己作为父亲的权力,又是怎样通过这种权力影响着家庭成员甚至整个家庭的命运。进而探讨《红楼梦》中的父亲群像,怎样展示出父权一步步走向没落,不再拥有绝对的掌控力的现实。这些也和父亲本身的责任感缺失及自我认知的混乱脱不开关系,深刻揭示了当时人的精神困境。最后,第三章将细述《红楼梦》中父亲群像的深层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即体现了传统宗族制度的绝对权威,并预示着儒学伦理末世的崩溃结局,并且深化了父权失落导致的悲剧意蕴,这些也都将对今天的亲子关系和家庭角色定位产生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