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益性及与营利性矛盾的化解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这已是人们的广泛共识,但是在对教育公益性的理解上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很少单独地审视教育的公益性问题,因为人们心中所持的公益性观念与当时的教育体制是吻合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教育改革的市场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并出现了营利性的教育。这时,人们的切身利益受到影响,当我们反过头来审视教育的公益性问题时,却发现我们原来所持的公益性观念与现在的营利性教育产生了激烈冲突,教育的公益性受到严重挑战。传统上人们主要是从不以营利为目的、由国家举办、追求平等、强调非经济价值取向等几个角度理解教育公益性的。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保持教育的公益性?如何理解教育的公益性?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的产业性之间关系如何?教育的公益性和营利性是否冲突?如何调和教育的公益性与教育的产业性、营利性之间的关系?政府职能应对此做出何种转变?等等就成为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教育的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关系。本文主要对以往有关教育公益性研究进行综述,对公益性及教育的公益性进行新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公益性与营利性矛盾化解的途径及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作为新课标的实施者,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思维。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实施语文高效课堂的一条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横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可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长久以来,小学习作教学的效果不佳。许多教师对如何上好习作课深感困惑,很多学生也是一听见写作文就怕。我发现其实造成学生害怕作文的主要原因有这么几个:  1、教师指导得细,不厌其烦地指导,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是怎样,把学生的思维限制死。 
【摘要】习惯反映性格,性格生成品质,品质内化为能力。习惯是能力的通道,能力只有在良好习惯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作为一线教师我深知习惯的重要性,一张学习习惯调查表更让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要减负增效,必须构筑高效课堂,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关注学习习惯。笔者从五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创情境,学会倾听;引模式,学会表达;造氛围,学会合作;抓住点,学会阅读;巧批改,学会书写。  【关键词】关注
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先生有精辟的论述:“须知教师的功用只在指示一个门径、一点方法,而探索内容、应用方法,完全要靠自己。”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达到由“学会”转化为“会学”的目的,这对提高小学生语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我浅谈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点滴体会。  一、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