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塑复合材料的加工和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arink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质纤维在木塑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广泛,目前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多种来源的木质纤维进行系统的研究,建立了木塑复合材料性能的预测模型,可以为木质纤维在木塑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首先,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现有的甜高粱木塑复合材料工艺进行了优化,并进行了生物炭和玻璃纤维改性的探索。原料方面,主要考察了原料的残余糖分和粒径对木塑性能的影响,残余糖分采用水洗预处理,粒径应在80目为宜。相容剂方面,经过对比发现加入3%的MA-HDPE,更适用本实验的木塑体系。改性增强方面,当生物炭的添加量为13.8%时,弯曲模量的最大增长率为11.8%;当玻璃纤维添加量为20%时,弯曲模量的增长率达到61.6%,但综合考虑15%为最优的加入量。然后,对不同来源的木质纤维的性质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旨在系统地探究木质纤维组分组成对木塑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探究了玉米生长时间、品种、生长部位三个维度对玉米纤维组成的影响,其中不同生长部位的评价结果表明:玉米杆和玉米芯制备木塑的性能最优。不同来源的木质纤维的考察表明玉米杆和高粱杆制备木塑复合材料的性能最优。当两种原料进行物理复配时,木塑复合材料的性能为两种原料平均值。纤维素和木质素单独复配时,纤维素含量40%时复合材料性能最优。最后,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等分析方法分析了木质纤维组分组成和材料力学性能两者间的线性相关程度,并利用神经网络成功地建立了材料性能的预测模型,预测精度在±20%-30%。
其他文献
基于反省/冲动模型,探讨了购买习惯在新产品选择行为中的双重角色及其内在机制。两个现场实验的结果表明:①购买习惯像一把双刃剑,在冲动系统中易于遵循惯性机制自动阻碍新产品选
采用迟熟中粳稻品种和杂交中籼稻汕优组合 ,进行穗肥施用时期试验。结果表明 :合理施用穗肥 ,利于控制抽穗期群体干物质适宜值、提高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生产量 ,利于提高有
为了更好了解"面子"的一般性内涵和情景性内涵,重点研究了反映性测量模型(RM)和形成性测量模型(FM)在测量"面子"构念上的差异,以及不同测量模型的稳定性和对"面子"变量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