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绪论》二、《先秦易学大略》重点梳理了先秦易学的重大问题。分为1、《周易》与《连山》、《归藏》的关系。2、关于《周易》经传的几个文本。分别介绍了春秋易文本、上博简楚竹本、马王堆帛书本、阜阳汉简本等文本。3、先秦学者运用的占筮法及解卦法。本部分论述了数字卦、“大衍之数”等占筮法问题。4、先秦易学的传承。本部分分为孔前易学的传承、孔子是先秦易学传承的关键人物、七十子之世的易学传承等三部分来阐述。三、《〈左〉〈国〉说易人物及其解易法》将《左传》、《国语》中的说《易》人物分为筮史系统和贵族系统两类,对这两类说《易》人物的身份进行了文献考察,并对此两类人的解易法进行了探讨,并对春秋易学的流变原因进行了探讨。四、《艮之八臆测》《左传·襄公九年》“遇八”之例,众说纷纭。本文认为《左传》此处文本在传承过程中发生了讹文及脱文,以致人们对此处占筮不能圆满解释。五、《〈周易〉古歌复原的反思》同意前贤《周易》爻辞中蕴藏着一定数量的古谣谚的认识。但是这些押韵的简单字句所暗示的巫术思维,和《诗经》引起的审美艺术感受是不同的。爻辞与爻位的较整饬的对应关系,显示了《周易》编纂者的理性思维,这和抒情言志的诗歌本质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本文不同意以《诗经》为模式对《周易》古谣谚进行无原则的大规模复原。本文着眼于《周易》本身韵语的具体分析,把《周易》与其它占筮歌谣进行对比研究,客观来看待古歌谣在《周易》中的存在状态。六、《对〈周易·大象传〉“先王以”领起条目的制度溯源》《周易·大象传》完全将《周易》各卦置于儒家思想伦理的框架之中来观照,前人多从文化思想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将《大象传》以“先王曰”领起的条目抽出来进行考察,认为这十一个条目反映了夏商周三代及其前的政治、礼仪制度。七、《“曰”字——古文献改写过程的遗存标志》今传本《周易》经文中有二“曰”字,历来对其解释存在重大差异。本文通过对先秦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的梳理,来考察以“曰”字领起的句子在先秦文献中的存在,采用较多的例证,来揭示此类“曰”字的内涵。循绎此一“曰”字,可以探寻在古书整理、传播过程中,古籍传播形态的变化,其中很多“曰”字其实是古文献改写过程的遗存标志。八、《〈系辞〉中隐含的“十位数字卦”》《系辞》中的“天地之数”章历来位置错乱,本文据此句和上下文的关系,对汉、唐、宋等注家对“天地之数”的解释进行梳理,并进一步推测,“天地之数”可能就代表了不同于“四位数字卦”法的另外一个系统,很可能就是“十位数字卦”法在《系辞》中的文本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