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调查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现况,分析影响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多方法测评进行方法学的评价,专题小组定性访谈进一步为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武汉市青山区十所幼儿园3~6岁学龄前儿童1770名,调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现况及影响因素。采用目的抽样方法整群抽取一所幼儿园3~6岁学龄前儿童168名,采取现场观察法、教师评价法、同伴提名法和母亲评定法进行综合测评,运用LISREL中的多方法多特质模型进行方法学的评价。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专题小组讨论的定性研究方法来初步探讨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策略。采用SPSS13.0软件和LISREL8.54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总检出率为11.06%,男女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检出率分别为12.63%,7.4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攻击行为的检出率不同,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儿童不同年龄阶段攻击性行为检出率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变化趋势一致(r_s=0.80,P>0.05),4岁组检出率最高,6~7岁组检出率最低。不同班级、家庭类型、居住面积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检出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具有不同的年龄、性别、母亲文化程度、父亲职业、母亲职业、家庭月收入的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得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现场观察发现男女儿童三种不同方式的攻击性行为发生次数的差别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0),发生次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男孩的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多于女孩,而女孩的间接攻击多于男孩。男女儿童主动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发生次数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反应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发生次数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有男孩、父亲职业(工人)、外向型性格特点、父亲饮酒、孕期患病、母亲溺爱的教育方式、看电视的时间长、喜欢看动画片、喜欢玩仿制枪玩具、无理取闹时父亲采用打人的教育方式;保护性因素有孕期精神状况好、家庭气氛和谐、父母教育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