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mLo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古希腊哲学开始,关于人的需要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就是西方哲学的重要理论范畴。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开始于中国古老的《易经》的关于人的需要问题的思考以及诸子百家的各种社会发展理论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内容。人类从其诞生之日起,就生存于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发展之中。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任何生存于社会之中的人都在努力地实现着自身与他人的需要。可以这样说,人类所从事的任何社会活动都是出于对人自身的需要的关注与实现。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才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①由此可见,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是处于统一性之下的有机体。关于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问题研究对于人的需要的实现与现实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价值。可以这样讲具有客观物质性的人的需要对于人与社会的形成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可以与生产力这一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相提并论。正如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所指出:“需求的概念是主宰一切的概念。”②丹尼尔·贝尔所强调的需求其实指的就是在社会生活中有支付能力的人的需要。正是在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的基础上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自然性蛮荒境遇,对整个世界和人生活于其中的人类社会开始有能力进行反思式的哲学追问。由此,对于哲学意义上的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统一性的考察,就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以及对社会发展研究的首先面临的任务,并且这种研究具有重要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价值与现实社会发展的借鉴价值。本论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对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问题进行论述。首先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阐述人的需要的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以人的需要为理论切入点,系统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本质观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社会个人维度和社会维度等社会发展的基础理论问题,并对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正负”效应进行研究,进而对社会发展的未来进行展望。通过对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统一性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拓宽社会发展研究的新视野;另一方面有助于人类更为客观地认识自身的需要,促进人类自身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论文以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各种基本论题为重点对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问题进行探索性思考。论文的基本结构为:引言:初步介绍哲学史中关于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研究状况。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统一性的研究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可参考的文章资料并不多。从哲学发展历史中对这一问题进行宏观的梳理,可以得到四种类型的研究方式,即“人的需要对社会发展影响的研究”、“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作为相对孤立领域的理论研究”、“对于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研究”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对社会发展影响的研究”。虽然马克思第一个科学提出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观点,但是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并没有系统论述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问题,这是一个遗憾,但同样也为当代重新认识这一重要的课题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第一章:人的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定位。通过人的需要的研究准确而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发展观、整体观和规律观。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的需要理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必须对各种人的需要理论进行梳理、界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反思性的批判,确立人的需要的唯物历史观定位,进而指出人的需要研究对社会发展的哲学意蕴。第二章:人的需要与社会本质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始终把社会发展作为整个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内容加以论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这种发展理论。马克思以其独一无二的贡献提出了社会存在理论,由于马克思并未明确而系统的论述这一概念,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受到种种的误解,曲解和挑战。因此,准确而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存在理论,仍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以人的需要为逻辑起点,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第三章:从人的需要看社会和历史的统一性。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打破了一切以往关于历史的思辨式冥想,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组成为社会的各种现实力量和关系的总体,人类历史在本质上就是社会发展的历史。但是理论界依旧存在各种各样的以先知角色出场的非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究其根源,还是因为没有弄清人及其需要问题,所以从人的需要为逻辑起点,重新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及其发展的本质的学说,正确回答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是当代历史唯物主义必须承担的责任。第四章:从人的需要看个人维度和社会维度的统一。在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人的需要是探讨这一问题不可或缺的领域。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个人和社会是统一的。人类要求个人的需要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只有在社会发展的前提下,个人才能从实现狭隘地域性个人需要向实现世界历史性个人需要的转变,才能实现从被私有财富控制的具有单一财富需要指向的个人向具有全面需要的自由全面发展个人的转变。第五章:人的需要危机与社会发展危机。人的需要在社会前提下产生,却由于多种原因,使它不能保持一种与社会同一前进的发展状况,人的需要出现的危机根源于社会发展出现的危机,但他并不是单向度的被决定者。人的需要的危机同样成为社会发展危机的重要原因。对于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两者的危机,只有通过辩证的方法加以解决。即解决社会发展危机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人的需要危机根源。解决人的需要危机促进社会发展危机的解决。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诊断及带线锚钉修复内侧副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9月—2012年11月确诊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的患者31例,且损伤方式为股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能源紧缺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然而大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料,很多生产材料或废旧生活用品被当成垃圾,既浪费
政府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正在逐步扩大。文明执法是政府依法管理社会的必然要求,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
网络教育的迅速发展为解决教育供给缺口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与此同时,麻省理工学院自2001年开始启动的网络公开课程(MITOCW)计划,使得网络公开课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进
本文分别采用线性以及非线性方法,对1995~2006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转移支付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使得地方经济的长期增长率降低0.03个百分点,这种无效率的水平在西部
大学生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国家文化创新发展的生力军,理应责无旁贷地坚守传统节日文化认同。强化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认同的主要路径有:明晰传统节日文化的核心价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以来,中央连续以“一号文件”推出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对“三农”领域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资源要素向“三农”领域配置。“三农”经济
等量与不等量是探讨教育公平的两种不同维度。等量是指政府均等分配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入学机会和相同品质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并确保学生学习成功;不等量是指加强
2008年金融危机对全球的金融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欧美发达国家都在这次风暴中受损严重。中国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的特殊优势不但没有受到较大冲击,反而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
<正>本刊讯"2015城市雨洪管理与景观水文国际研讨会"5月16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全国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