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一定的比例,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这种比例还在不断的扩大,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数千年沉积下来的精髓,这部分内容对增强中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对诗词的专门研究不多,可供借鉴的方法也极为有限。通过分析调查,发现诗词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大多数老师很重视诗词的结构框架,却忽视了对诗词意境的整体把握。这严重影响了中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 本文从诗词教学的内核——意境入手,全方位分析了意境的形式过程及其特征,并将其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联系,分析了学生参予教学的可能性、积极性及创造性。 本文认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使诗词教学具有可遵循的方法。本文提出了一些可供操作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对老师的传说角色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老师或学生,无论是讲授者或者是接受者,都离不开情感的渗透,情感作为一种纽带,将前人的深沉的情感与今人的情感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与途径进行引导学生的鉴赏。同时,借助一定的理论,本文还提出了一些可操作的一些教学建议。 首先,借助诗词的常见的呈现模式来鉴赏诗词的意境,这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可用来很好指导学生的途径。本文认为诗词鉴赏的最终目的是超越诗词本身,具体地说就是要让诗词的欣赏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特色,有了个人的情感,特质,一首诗词就会变得更加丰满和更富生命的活力。当然,这需要有相对开放的教学环境与宽松的形式,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采用了接受美学的一些理论,结合学生的能力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其次,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依据,利用诗词中的“空白”挖掘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 最后,从学生的阅读模式入手来循序渐进鉴赏,还诗词教学以美与活力,走出一条新路。谨希望通过本文能为诗词教学提供一条途径,真正让诗词教学成为增强中学生古典文化素养的一道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