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眼液抑制碱烧伤诱导的兔角膜新生血管生长的实验效果,研究角膜新生血管增生与炎症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CD34的表达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探讨雷帕霉素眼液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机制及其在眼表应用的安全性。方法:48只成年健康新西兰白兔,排除眼部疾病,右眼碱烧伤制成新生血管模型。随机分成四组,A组(0.1%雷帕霉素眼液),B组(0.5%雷帕霉素眼液), C组(1%雷帕霉素眼液),D组(赋形剂对照组),每日点眼四次。术后左氧氟沙眼液每日3次滴眼预防感染。手术当天及隔日观测角膜混浊、溶解情况和新生血管生长并测量长度。碱烧伤后不同时间点(7、14天)处死实验动物取下角膜,HE染色分析角膜组织病理变化,对角膜内浸润的炎性细胞进行计数,行CD34、VEGF免疫组化检测,计数CD34标记下新生血管密度,应用病理图像分析仪分析VEGF表达的灰度值。结果:碱烧伤后各组角膜混浊均明显,第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随时间延长对照组角膜混浊、溶解加重,第14天A、D组各出现一例角膜穿孔,B、C组的角膜混浊较前减轻,溃疡部分修复,前房积脓已吸收,第14天治疗组B、C组与对照组角膜混浊及角膜溶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裂隙灯观察24小时见角膜缘血管网充盈,第3d可见角膜缘有新生血管向透明角膜生长,第7 d至11d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旺盛,面积增加,第11d后B、C组CNV面积增长趋于稳定。治疗组新生血管面积在各时间点上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浓度越高新生血管面积越小,其中各时间点B、C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C组在7天、9天、11天、14天的角膜新生血管生长面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B、C组炎症细胞计数、新生血管密度及VEGF表达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组CNV面积与角膜炎性细胞数及VEGF表达呈正相关(P < 0.05)。结论:一定浓度的雷帕霉素具有明显的抑制碱烧伤后角膜炎症反应和新生血管的作用,为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治疗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方法。角膜碱烧伤后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和VEGF表达增强,推测炎症细胞和VEGF与CNV的发生密切相关,雷帕霉素可能通过既抑制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细胞的增殖,抑制VEGF的表达等多种途径来抑制CNV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