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体系改革的深入,一些金融腐败问题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商业银行信贷寻租便是典型的一例。由于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信贷寻租在我国银行业比较普遍,而这种非生产型活动对经济效率是一种损耗,导致的是社会总福利量的损失,最终会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本文首先从寻租理论出发,对寻租过程中的设租、寻租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揭示了寻租活动引起的社会成本及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为下一步分析信贷寻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我国银行业信贷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分析及对我国目前转型期银行信贷制度的特点的归纳基础上,提出我国信贷寻租产生的原因:即利率控制和信贷配给是信贷市场寻租形成的根源;产权制度缺乏,商业银行的所有者缺位,为信贷寻租提供了客观条件;“理性经济人”的利益驱动是信贷寻租产生的内在动因;监管及处罚力度较小为信贷寻租创造了外在动机;银行预算软约束为信贷寻租提供了外部担保和激励效应。 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又引入博弈理论对影响信贷寻租的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了信贷寻租的治理对策。要消除信贷寻租,首先要深化信贷市场竞争,促进“租金”的消散。这些措施包括:进行利率和信贷导向制度的改革;引导市场结构的合理调整;打破垄断,促进贷款主体和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引导非正规市场,实现市场的均衡。其次,建立完善银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再次,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制度建设,措施包括: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建设;加强权力及制度的透明性;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最后,还要减少政府干预,硬化商业银行的预算约束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