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地质公园是一个新生事物,具有鲜明主题的国家地质公园体系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不过五年。国家地质公园以保护地质遗迹、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疗保健、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的场所。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成立于2001年,是我国首批成立的11家地质公园之一。为了有效地保护地质遗迹资源,依托地质遗迹资源,使翠华山的旅游业得到深度发展,必须对地质遗迹的科学属性和成因进行研究,解决好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利用的协调问题。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围绕地质遗迹形成及其保护利用协调两大核心问题开展了研究工作。主要研究目的是:1、研究崩塌地质遗迹的形成机理;2、通过野外考察,明确公园各景区地质遗迹特征、类型及形成过程:3、对山崩地质遗迹的形成年代进行了探索;4、在对地质遗迹资源定性评价的基础上,提出遗迹保护利用的协调措施。 全文由八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简要回顾了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史,介绍了研究区概况及研究现状,给出了本文研究目的。 第二部分:分析了地质遗迹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重点分析了地质地貌背景。 第三部分:对山崩地质遗迹的形成机理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重点分析了天池景区山崩形成的条件,探讨了山崩发育的模式,区分了崩塌的作用方式及类型。 第四部分:查阅了历史文献,否定了山崩仅形成于唐天宝元年的说法。 第五部分:分析了公园各景区地质遗迹特征及其形成过程。认为甘漱池景区是典型的古基岩滑坡遗迹,滑坡后壁、滑坡体、拉张洼地等滑坡微地貌单元的遗迹清晰可辨;天池景区兼有泥石流与崩塌遗迹。 第六部分:从资源本身及开发条件两方面对公园地质遗迹旅游资源进行了定性评价,为研究地质遗迹保护和利用的协调问题提供了依据。 第七部分:对地质遗迹保护利用协调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地质遗迹保护原则,主要分析了地质遗迹与环境背景的协调、地质遗迹的宣传、地质遗迹与科研的协调等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最后探讨性提出了公园管理模式。 第八部分:总结了全文得出的结论,并指出了尚需研究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本文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采取野外考察与已有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前人工作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完成研究工作。 2、首次提出了翠华山景观遗迹成因类型的多样性。首次提出了甘揪池景区是古基岩滑坡遗迹,天池坝体周围存在泥石流遗迹。肯定了翠华山山崩遗迹形成过程的多期性,并对它重新划分了形成阶段。 3、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地质遗迹保护利用协调问题的具体措施,并设计了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