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益肾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脾肾气虚型)临床研究

来源 :陕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fdahofa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评价健脾益肾法在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一步探索发现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药治疗方案,从而指导及应用于临床。方法:临床上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特发性膜性肾病病人4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21例)予以单独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22例)给予以健脾益肾法为治疗大法的中药汤剂和西医常规治疗,进行为期8周的临床观察,分别对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等实验室指标、症状改善情况、中医证候学积分以及安全性的指标进行观察,评价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效果,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是78.9%,对照组总有效率是42.7%,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2)在治疗4周时,2组患者尿蛋白定量均有所减少、血清白蛋白有所提升,但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8周时,治疗组尿蛋白定量明显下降、血清白蛋白明显升高,且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对照组胆固醇、甘油三酯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P值均>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胆固醇、甘油三酯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P值均<0.05,治疗前后变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试验组的血肌酐、尿素氮在治疗前后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对照组中医证候学积分变化在治疗0周、4周、8周两两组间比较,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医证候学积分变化在治疗0周、4周、8周两两组间比较,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治疗8周时比较P<0.05。结论:1、健脾益肾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脾肾气虚型可改善与减轻症状,临床疗效较确切。2、健脾益肾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脾肾气虚型在减少蛋白尿、提高血清白蛋白、改善脂质代谢方面有明显的效果及优势。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大柴胡汤对慢性胰腺炎小鼠胰腺纤维化及氧化相关指标的影响,以探讨大柴胡汤对慢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抗氧化机制。   [方法]   健康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
目的:  筛选4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符合气阴两虚夹痰夹瘀证的患者,应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痰”之中药制剂,4周后观察其胸痛、胸闷等中医症状的改善来评价其对急性心肌梗死PC
目的:通过对结肠息肉(腺瘤型)的中医证型分布与病理学关系的研究,探究结肠息肉的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是否存在相关性,总结出本地区腺瘤型息肉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中医药防治结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