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于2004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50年,人口老龄化水平将提高到30%以上,平均每三个人口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如何实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稳定和谐,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经济改革的深化促进了住房自由化率的提升,如何使得老年人在不改变自己居住质量的前提下,在晚年通过一些方式让自己的房屋获得更高的收益,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项目课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传统养老模式的弱化对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和养老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巩固已有养老模式的基础上,实现养老模式广度和深度的覆盖,使得经济发展的成果由每一位老年人共享,成为学者和理论界激烈探讨的热门话题。本文在认真总结了国外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规律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该产品业务开办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探讨了我国引入该产品的可行性步骤和主要障碍,对我国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运行模式进行了设计与创新。据资料显示,美国的该业务使得美国的贫困率降低了4%左右。该产品虽然不能替代传统意义的家庭养老模式和社区居家等养老模式,但却给老年人提升晚年生活水平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新的方式,是一种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创新,让老年人的选择更加多样化丰富化。本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研究我国养老模式的大背景和理论实践意义,以及国内外关于此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引出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和结构。第二章主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理论的意义和作用,为提出新型养老模式做出理论铺垫。第三章着重介绍了我国养老问题的现状和问题,主要从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人口养老的现状和特点、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三个角度来分析“以房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第四章主要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一些先进的养老模式理念并概括出其特点,为我国养老模式制度设计提出国际经验借鉴。第五章指出了我国养老模式的路径选择,提出了新型的养老模式设计方案,并分析了其可行性和必要性。第六章主要是总结全文得出结论以及针对第五章的模式设计给出一些合理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了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在对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进行概念界定和运营模式设计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构成要素,并且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归纳。本文着重选取美国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进行研究与分析,并且与我国的不同之处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可行性的想法与方案。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是理论基础的创新和研究思路的创新: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的视角为开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提供理论支撑,从一些新的角度(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我国养老现状的特点、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来看待和分析我国养老模式改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鉴于文章篇幅的限制和作者研究深度的局限性,文章对产品的风险管理模式、产品定价模式和利率波动性风险都进行了一些提及,并没有非常详细的展开论述,也没有进行实证讨论,对此也深表歉意。本文的选题意义十分显著。从理论层面来看,可以扩大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等的适用范围,从另一种程度上促进我国金融理论模式的创新。从实际意义来讲,不仅可以推动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养老模式的丰富和完善,也有利于创新我国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培育新的经济业务和增长点;还有利于转变人们的养老理念,推动人们思维方式的创新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谐与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