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粉丝虚拟社群的互动仪式链 ——以《陈情令》“忘羡CP”粉丝群体为例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u2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是CP文化在国内大爆发的一年。从2015年到2019年涌现出一大批热搜CP,粉丝圈掀起了一波围观CP的浪潮。CP文化从多方面满足了当代年轻人的内在情感需求,其流行与发展与粉丝群体心理有着重要联系。在消费社会下,事物被符号化,人们消费CP并不是基于CP本身的功能,而是根据符号价值进行选择,以获得身份认同。媒介的发展改变了媒介消费的模式,使得普通大众也能够自由参与到CP生产与传播活动中。本文试图从CP粉丝互动仪式链视角入手,考察CP粉丝社群内部如何进行互动实现意义共享,并进一步探究CP粉丝互动所产出的结果以及带来的影响。笔者通过在视频弹幕、百度贴吧、QQ群三大社交平台对CP粉丝的交流内容进行线上参与式观察,并对他们的嗑CP心理和消费CP的行为进行线上访谈,从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CP粉丝互动仪式链的初始条件、互动渠道、互动仪式运行的过程、互动产生的交流实践,再结合精神分析理论、符号消费理论分析CP粉丝的情感需求和身份认同。研究发现,CP粉丝对CP的喜爱,与他们内心情感需求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审美观念的转变等因素有关,嗑CP的互动行为已经成为CP粉丝建立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他们将CP的情感看作是理想化的美好状态。在CP粉丝虚拟社群空间,CP粉丝们基于对CP组合的共同关注和情感能量展开互动,在一系列的互动行为之后,CP粉丝变成了拥有情感能量、群体符号、成员身份感、群体凝聚力的粉丝。在情感能量和符号需求的推动下,CP粉丝们一遍又一遍的进行新一轮互动,进行着属于CP粉丝群体的互动机制和互动狂欢。在文章的5个章节中,第一章节绪论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目标、文献综述、研究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章节分析CP粉丝互动仪式链产生的初始条件,以及粉丝们线上互动的社群平台;第三章节分析CP粉丝社群互动仪式链的动力来源和仪式分层;第四章节归纳CP粉丝线上互动产生的实践;第五章节在结合互动要素和交流实践的基础上,探究CP粉丝互动仪式所带来的情感影响。
其他文献
《廊桥遗梦》是罗伯特·詹姆斯·沃勒(Robert James Walter)于1992年撰写的一部小说,在世界文坛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力。该作品一经问世便激起了文学评论家的极大兴趣,同时也因为婚外恋的主题,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并在1992年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创造了销售神话,且连续三年都稳居榜首。1995年同名电影《廊桥遗梦》在好莱坞上演,由美国两大资深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联袂主演
本篇翻译实践报告原文节选自理查德·兰厄姆(Richard Wrangham)编著的《善良之悖论:人类进化中道德与暴力的怪异关系》(The Goodness Paradox---The Strang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rtue and Violence in Human Nature)第二章。该著作将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结合在一起,探索了人类善良与邪
词类范畴化问题是语法研究的核心,而汉语等分析性语言缺乏严格的形态变化,概括词的兼类问题成为了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词类标注会影响词典编撰的义项设置、释义和配例,而逻辑思维过程词项作为词典中表达逻辑思维过程的词项具有多义性和语法多功能性,因此本文以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为指导,基于现代语委语料库,研究逻辑思维过程词项在《汉英词典》(第三版)、《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第二版)及《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是当今国际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慢人》是库切自2003年获诺贝尔奖后的首部作品。自本书出版以来,便在文学评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基于后现代理论,对《慢人》中的后现代性进行分析,聚焦于库切对作家创作困境以及普通人生存困境的关怀。本文由三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库切及其作品、国内外库切作品的研究现状、理论基础和本文的布局结构。正文部分由三章构成。第一章从
1848年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华人随即开始向美国移民。这些华人移民在美国逐渐形成了他们特有的一套生活方式。他们聚居在像是贫民窟一般的唐人街里,他们先是做淘金矿工,之后又做铁路工人、洗衣工、家庭佣人以及其它一些卑微的工作。他们遭遇了来自主流白人社会的歧视、种族主义,甚至是排斥。关于早期的华人移民有很多的负面描述,其中的一个谬见认为男性华人移民是白人女性潜在的性侵犯者,并且这一谬见还在某一时期引起了
自从“门罗宣言”以来,美国一直将拉丁美洲视作其“后院”并肆无忌惮地插手和主导拉美事务。奇怪的是,秘鲁作为美国“后院”中一个不起眼的、拉美的二流国家却敢于在IPC问题上向冷战时期的超级大国美国说“不”,出乎意料的是,美国并没有采取其惯用的手段,像之前对付其他同样违背美国意愿的拉美国家那样推翻其政权,相反美国却在IPC问题上同秘鲁妥协。本文分析其中原因,第一部分从秘鲁的视角出发,阐述秘鲁政府所采取的强
“哈佛歧视亚裔”案源于2014年,美国犹太裔律师爱德华·布鲁姆(Edward Blum)领导的“学生公平入学”组织指控哈佛大学为了族裔多元化而“平衡”掉优秀的亚裔申请者。该组织认为这种基于种族的“平权法案”录取政策违反了民权法。虽然许多华裔痛感自己是“平权法案”的受害者,然而美国却还有相当一部分华裔反对这个声称要帮助维护亚裔权力的组织,转而支持哈佛。本文主要探究这些华裔支持哈佛实行“平权法案”背后
汉语中的否定通常表达对某一场景或某一命题的否定,在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词层面上表现为否定语素,如“不-”、“无-”和“非”;在句子层,汉语中的“不是”和“没有”等否定词通常被认为是传达否定意义的否定标记;在语篇层面,其否定的范围和焦点要放在语境中才能被理解。句否定通常是指形式和意义都是否定的句子。例如,“他不是学生(ta bu shi xuesheng)”。但在汉语中还存在一些特殊否定
本次翻译实践的原文节选自《压迫与抗争:美国劳工运动的前世今生》(BEATEN DOWN,WORKER UP:The 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American Labor)的第十八章。本书主要探讨了美国劳工运动史,所选章节主要讲述美国劳工在洛杉矶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如颁布了《保留工人法案》、《基本工资法》等。该文本的翻译为中国学者研究美国劳动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报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新闻层面的体现。主要反映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世马克思主义者的新闻实践、著作、以及讲话当中。马克思在不断扬弃地吸纳了前人的思想之后,从而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完备的人学观。本论文的研究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世马克思主义者的报刊、活动、讲话等,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人学思想的内涵,试图理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来源、实践完善以及当代阐释。本论文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