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华北沦陷区成立了伪中华民国新民会,在它存在的近8年中,通过从事宣传教化活动对华北沦陷区民众进行奴化教育和训练。本文对伪新民会的宣传教化活动做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分析了它的指导思想“新民主义”的产生、内容和性质,认为伪新民会为了欺骗华北沦陷区广大民众,把亲日思想和儒家王道哲学相结合,杂糅出“新民主义”。它的产生完全是为了配合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理论的需要,目的是要泯灭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为日本侵略者培养恭顺的“新良民”效劳。本文分别论述了它在三个不同阶段即1940年3月第一次改组前、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和“新国民运动”中的宣教活动的内容。在1940年3月第一次改组前,其通过开设多种训练教化机构,加强学校奴化教育等手段来实现对“新民主义”的阐释和宣传,达到教化华北民众的目的。在五次“治安强化运动”中,其通过宣教活动,为该运动大造声势。首先,查禁抗日书刊,消除抗日思想,然后分别对各阶层民众灌输“反共”思想;其次,一方面为配合“治安强化运动”而大造宣传攻势,以宣传“建设东亚共荣圈”、“展开反共思想战”等为主要内容;另一方面积极训练农村青少年,使其直接参与此项运动,为日本帝国主义充当炮灰。在“新国民运动”中,其以“新民精神”为指导思想,以“教民”、“保民”、“养民”三大运动为实践要纲,以“剿共建国,增产救民,肃正思想,革新生活”为基本目标对民众进行教化活动。本文通过对其宣教活动的考察,总结出三个主要特征,即:欺骗性、组织性和落后性。欺骗性体现在内容上,美化日本侵略,推卸日军挑起战争的责任;体现在手段上,通过小恩小惠欺骗民众,笼络民心,培养亲日群体,使之积极地与日伪当局配合。组织性体现在拥有系统的宣教网络和灵活多样的宣教形式上。落后性体现在指导思想“新民主义”上,借助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形式,攻击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以“王道”来附会日本的“皇道政治”。总之,伪新民会进行宣教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替日军收买人心,与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抗日力量争夺民众,维护日伪在华北沦陷区的统治。但最终由于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的打击和其宣教活动中暴露出的罪恶本质而宣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