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都塞“断裂说”的积极意义及其缺陷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gbh54g45g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易·阿尔都塞,是法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思想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见解。他从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愿望出发,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认为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意识形态到科学的“认识论断裂”的转变过程。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说,认为存在两个不同的马克思,马克思早期的人道主义理论同晚期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截然对立的,反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是一个巨大的理论进步。马克思主义不是绝对真理,马克思也不可能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否定青年马克思而肯定老年马克思,人道主义只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弃牌”。阿尔都塞的这一理论分析有其片面的一面,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的形成时期绝对地看成一种“断裂”,割裂了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思想之间的承接性。
其他文献
傅伟勋教授是当代著名的华裔哲学家,他自觉地以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课题作为自己哲学探求的使命,并为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之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理论贡献。 本文
汉娜·阿伦特一生都在关注与思考“人”的境况,她将人的活动分为“劳动”、“工作”和“行动”,分别对应社会的三大领域:私人领域、社会领域和公共领域。阿伦特认为:人在劳动时是
赫尔德的著作和思想涉猎广泛,本文以其文艺民族性问题为切入点,力求揭示形成该问题的主要因素,并对该问题进行了评价。本文从三方面论述了该问题:其一,是赫尔德思想的主体部分
道情诗歌作为一种宗教艺术,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经历从游仙诗、仙真人诗到道门乐府、吟咏赞颂的流变,再到唐代终于达到了世俗化的高峰。在这个流变过程中,也有反复,也有特例,并不遵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