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课题通过采用不同方法对肺炎链球菌进行血清分型,旨在找到较快速、准确、方便及经济的分型方法,同时对本地区肺炎链球菌血清型的分布有个初步的了解。通过对肺炎链球菌5个毒力基因(psaA、ply、lytA、cbpA、nanA)的携带及其mRNA转录水平情况的检测,分析侵袭性与非侵袭性、不同血清型别和不同标本来源的肺炎链球菌的毒力基因的转录水平差异,探讨其在侵袭性感染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1.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的痰液、脓液、血液、脑脊液、胸水等临床标本,通过典型的菌落特征,Optochin敏感试验,VITEK2 COMPACT型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对收集到的标本进行鉴定和验证。 2.分别采用荚膜肿胀试验和连续多重PCR技术对鉴定后的肺炎链球菌进行血清分型,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一致性。 3.采用普通PCR方法对肺炎链球菌基因组DNA的5个毒力基因(psaA、ply、lytA、cbpA、nanA)进行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结果。 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肺炎链球菌5个毒力基因(psaA、ply、lytA、cbpA、nanA)的mRNA转录水平进行检测,以16S rRNA作为内参基因,计算采用2-ΔΔCT方法分析各毒力基因的转录水平差异。实验分为侵袭性组与非侵袭性组。统计软件采用Spss17.0,侵袭性组与非侵袭性组肺炎链球菌毒力基因mRNA转录水平差异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统计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同血清型不同组别间、相同基因不同血清型之间及不同标本来源之间各毒力基因转录水平差异的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收集到的112株菌均为肺炎链球菌,其中,侵袭性肺炎链球菌共52株,血液32株,脑脊液10株,脓液6株,胸水3株,尿液1株;非侵袭性肺炎链球菌共60株,均来自于痰液标本。 2.荚膜肿胀试验,共检出24个血清型/群,常见血清型有:19F、19A、14、23F、6A、6B,其中有2株未分型;多重PCR方法,共检出20个血清型/群,常见血清型有:6A/B、19F、19A、14、23F,其中有2株cpsA阴性,4株未分型;两种血清分型方法的一致性一般,常见血清型分型中,两者的一致性较高。 3.肺炎链球菌基因组DNA中5个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psaA98.2%(110/112); ply99.1%(111/112);lytA100%(112/112); cbpA98.2%(110/112); nanA99.1%(111/112)。 4.肺炎链球菌5个毒力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经计算统计nanA、lytA、psaA和ply,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个毒力基因在侵袭性组与非侵袭性组肺炎链球菌中的转录水平均存在差异;cbpA,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侵袭性组与非侵袭性组肺炎链球菌中的转录水平不存在差异;分析19F、19A、14、6A/B、23F和3型各血清型之间毒力基因的转录水平差异,经统计分析发现lytA在各血清型中的转录水平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型中nanA、psaA、cbpA和ply的转录水平与其他血清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19F、19A、14、6A/B、23F和3型6种血清型/群中侵袭性组与非侵袭性组各毒力基因转录水平的比较中,19F和6A/B血清型中侵袭性组与非侵袭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标本来源血液和脑脊液中肺炎链球菌的转录水平,nanA、lytA、psaA和ply,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脊液来源的转录水平量高于血液来源的。 结论: 1.本院肺炎链球菌血清型以19F、19A、14、23F、6A和6B型为主,其中19F型最多。 2.在常见的血清分型中多重PCR技术可以替代传统的荚膜肿胀试验进行常规分型检测。 3.肺炎链球菌基因组DNA中saA、ply、lytA,cbpA、nanA5个毒力基因普遍存在。 4.NanA、lytA、psaA和ply在侵袭性组肺炎链球菌中的转录水平量明显高于非侵袭性组,而cbpA的转录水平不存在差异且转录水平下调;psaA、ply、nanA和cbpA在3型中的转录水平高于其他血清型,3型的侵袭力高于其他血清型。 5.血液与痰液标本来源的肺炎链球菌毒力基因转录水平有一定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脑脊液来源与血液,痰液比较,转录水平量明显增高,且有统计学意义,脑脊液来源肺炎链球菌cbpA转录水平下调,而nanA、lytA、psaA、ply转录水平上调,表明可能cbpA的粘附作用占主导而nanA、lytA、psaA和ply在对抗炎症反应时的作用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