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急性、慢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目的:对不同起病方式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探究急性、慢性起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降低误诊漏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3 m~46 m的电话随访(随访中位时间为23 m),最终纳入115例CVST患者,根据起病方式分为急性起病(≤48 h,17例)、亚急性起病(48 h~30 d,74例)、慢性起病(>30 d,24例),应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起病方式患者的临床差异,探究急性、慢性起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1.年龄与性别比较115例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6.38±12.64岁,男:女为1:1.6。慢性起病组CVST患者平均年龄高于急性起病及亚急性起病组,年龄分层后,慢性起病组中大于50岁多于亚急性起病及急性起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起病组发病年龄在21~30岁的患者多于亚急性起病组与慢性起病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急性起病组女性患者多于亚急性及慢性起病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6。2.危险因素比较115例患者中排名前三位的危险因素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液系统异常及妊娠产褥相关。急性起病组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妊娠产褥相关多于亚急性及慢性起病,慢性起病组中合并免疫相关疾病的患者多于亚急性起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表现比较115例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为头痛、其次为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及癫痫发作。急性起病组出现癫痫发作的患者多于慢性起病组,慢性起病组出现视物模糊多于亚急性起病组与急性起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受累部位及影像学比较115例CVST患者中,最常受累的部位为横窦,慢性起病组中累及横窦多于急性起病组,急性起病组出血性静脉梗死的患者多于亚急性起病与慢性起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预后情况比较慢性起病组中仅58.3%可达到完全恢复(mRS=0),低于亚急性起病患者(85.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急性起病CVST患者好发于21~30岁,多与妊娠及产褥期相关,易伴有静脉性梗死伴出血,临床表现与慢性起病患者比更常出现癫痫发作。2.慢性起病CVST患者平均年龄偏大,>50岁的患者较多,易出现视物模糊,与急性起病患者相比更常累及横窦,与亚急性患者相比多合并免疫相关疾病,且临床预后差,易遗留神经功能障碍。第二部分颅内静脉窦血栓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及获益性分析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血管内治疗与传统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患者的获益情况,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达到规范诊疗的目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CVST患者,对患者进行了出院后3 m~46 m的电话随访(随访中位时间为23 m),最终纳入115例CVST患者,75例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了血管内治疗,另40例仅接受单纯抗凝治疗。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将一般资料对比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及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作为协变量进行调整,分析接受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患者获益情况。结果:两组入院时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6),组内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接受血管内治疗预后良好(mRS0-2)的患者(96.0%)多于接受单纯抗凝治疗的患者(87.5%),(P=0.104,OR=3.429,95%CI0.775-15.171),接受血管内治疗完全恢复(mRS=0)的达78.7%,抗凝治疗完全恢复达77.5%,(P=0.885,OR值1.071,95%CI0.424-2.7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一般临床资料中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以已被证实影响预后的因素作为协变量进行调整,仍未发现不同的治疗方法与预后良好(mRS0-2)、完全恢复(mRS=0)有关。(P=0.327,OR=3.233,95%CI0.310-33.712)、(P=0.784,OR=0.885,95%CI0.187-3.537)。血管内联合治疗住院中位费用44616.83元,单纯抗凝治疗住院中位费用19328.02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管内联合治疗住院中位时间16天,抗凝治疗住院中位时间15天,P=0.3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血管内治疗与抗凝治疗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2.血管内治疗住院费用显著高于单纯抗凝治疗。3.血管内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相比,没有减少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