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过程与结果研究

来源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talent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往是人的一项基本活动,人际交往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必由之路,是人全面健康发展的保障。而文化作为纽带对人际交往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从文化的视角对藏族大学生同辈群体的人际交往进行研究,分析其在与汉族同学的交往中,藏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结果及其文化背景对藏族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7名藏族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并通过情景分析和类属分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藏族大学生在学校中的人际交往圈以藏族学生为主,呈现“抱团”的特点。不同于罗家德等对于中国人际关系网的划分,藏族大学生将朋友与家人纳入同一连带中,朋友的地位等同于家人。人际关系包括认知和情感态度。在人际交往的认知上,面对和汉族大学生的交往,藏族大学生抱以“低人一等”、“局外人”的心态;而回归到由藏族学生组成的“朋友圈”,他们能找回自信。在人际交往的情感态度上,藏族大学生通过与藏族“朋友圈”中成员的交往和参加活动增强其群体共同感,而与汉族学生的交往则往往选择以沉默的方式规避冲突,自我保护。此外,藏族大学生这种“抱团”的人际交往格局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双方经历了从对立到交往再到隔离的过程。其人际交往结果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四阶段:刻板印象阶段、探索阶段、分化阶段和再刻板化阶段。每一个阶段大学生对于交往关系的感知都有变化,也会相应采取不同的人际交往方式和策略。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藏族大学生的形成了不同于汉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是文化因素导致了藏族大学生对“朋友”概念的理解和择友原则的不同。相比之下,藏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具有更强的集体主义倾向,而汉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更强的个人主义倾向。
其他文献
文化源自于传承与积累,人类文明社会体系出现以来,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已经形成了及其庞大的文化体系,对现在、将来都有着不可代替的深远影响。在文化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文明
习近平新时代边疆治理重要论述,是在充分遵循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发扬中国古代王朝国家的治边理念以及承袭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思想的基础上诞生的;它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内涵,
车辆防盗除了安装各种高效能的装置外,以下一些窍门也可以有效防止犯罪分子盗窃车辆.(1)将车辆放置在有人值守的停车场临时停车应选择地势开阔、路线单一或行人繁多的停车场
以黑米花色苷为原料,乙醛介导化学合成儿茶素-黑米花色苷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法和热力学参数测定探究儿茶素-黑米花色苷复合物缩合反应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儿茶素-黑米花色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