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往是人的一项基本活动,人际交往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必由之路,是人全面健康发展的保障。而文化作为纽带对人际交往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从文化的视角对藏族大学生同辈群体的人际交往进行研究,分析其在与汉族同学的交往中,藏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结果及其文化背景对藏族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7名藏族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并通过情景分析和类属分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藏族大学生在学校中的人际交往圈以藏族学生为主,呈现“抱团”的特点。不同于罗家德等对于中国人际关系网的划分,藏族大学生将朋友与家人纳入同一连带中,朋友的地位等同于家人。人际关系包括认知和情感态度。在人际交往的认知上,面对和汉族大学生的交往,藏族大学生抱以“低人一等”、“局外人”的心态;而回归到由藏族学生组成的“朋友圈”,他们能找回自信。在人际交往的情感态度上,藏族大学生通过与藏族“朋友圈”中成员的交往和参加活动增强其群体共同感,而与汉族学生的交往则往往选择以沉默的方式规避冲突,自我保护。此外,藏族大学生这种“抱团”的人际交往格局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双方经历了从对立到交往再到隔离的过程。其人际交往结果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四阶段:刻板印象阶段、探索阶段、分化阶段和再刻板化阶段。每一个阶段大学生对于交往关系的感知都有变化,也会相应采取不同的人际交往方式和策略。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藏族大学生的形成了不同于汉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是文化因素导致了藏族大学生对“朋友”概念的理解和择友原则的不同。相比之下,藏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具有更强的集体主义倾向,而汉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更强的个人主义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