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碳酸盐岩沉积学、普通地质学、综合测井解释等作为理论指导,结合野外露头剖面、测井和地震响应特征、钻井岩心等资料,研究川中和川西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颗粒滩的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发育的主控因素,分析颗粒滩与储层的关系。取得了以下认识:(1)下二叠统层序地层自上而下分成了3个三级层序:SQ3、SQ2、SQ1,其中栖霞组属于SQ1,SQ1又可以划分为海侵体系域(TST)-栖一段和高位体系域(HST)-栖二段。四川盆地下二叠统栖霞组主要以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认为栖霞组主要是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沉积相主要包括内缓坡、中缓坡、外缓坡和盆地-斜坡。(2)研究区广泛发育生屑滩,岩性主要以生物碎屑灰岩、“豹斑”白云质灰岩、泥晶灰岩、眼球状灰岩和晶粒白云岩为主。研究区栖一段颗粒滩发育较差,栖二段广泛发育颗粒滩,连续性较好、厚度较大,川西地区颗粒滩的发育范围比川中地区广。颗粒滩的发育受到水动力条件和沉积地貌的共同作用,高频海平面升降活动和古地貌高点都有利于颗粒滩的发育。(3)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有晶间孔、生物格架孔、裂缝等,储层类型一般为孔洞-裂缝型储层和孔隙-裂缝型储层,颗粒滩的储集性受到沉积作用、构造作用、白云石化作用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区栖霞组有利滩相储层主要分布于剑阁-雅安一带和磨溪-射洪一带。通过以上研究,为有利储层的预测和探井部署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