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对不同强度和环境条件下的运动干预,探讨不同环境和不同强度运动对机体外周血细胞的影响及变化规律,望能找出湿热环境下最佳的训练比赛方法和健身运动方案,进而为更系统更科学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广州体育学院3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以自身的最大摄氧量分为安静组对照组、55%VO2max强度运动组、70%VO2max强度运动组、85%VO2max强度运动组,进行正常环境运动和9天的湿热适应运动,每次运动时间30min,全程佩戴SUUNTO心率表,分别于正常环境运动前后、湿热适应第1天运动前后和第9天湿热适应运动前后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五分类血细胞分析及相关生化指标的测试,并做血涂片做血细胞的形态学检查。 研究结果:(1)各运动组不同环境运动后体重均不同程度的降低,除55%VO2max强度运动组湿热适应运动后无显著性变化外其他各运动组各环境运动后均非常显著性降低(P<0.01)。(2)各组不同环境运动后体温均升高,正常环境运动后55%VO2max强度运动组非常显著性升高,70%VO2max强度运动组、85%VO2max强度运动组均显著性升高;湿热急性运动后各组均非常显著性升高;湿热适应运动后安静组、70%VO2max强度运动组均非常显著性升高,55%VO2max强度运动组、85%VO2max强度运动组均显著性升高。(3)SaO2湿热环境急性运动后各运动组均降低且55%VO2max强度运动组显著性降低(P<0.05);PI各运动组适宜环境运动后和湿热急性运动后55%VO2max强度运动组、70%VO2max强度运动组均非常显著性升高(P<0.01),85%VO2max强度运动组均显著性升高(P<0.05)。(4)MCV适宜环境运动后55%VO2max强度运动组、70%VO2max强度运动组分别显著性降低(P<0.05)和非常显著性降低(P<0.01);与安静组相比85%VO2max强度运动组适宜环境运动后 RDW、RDW-CV均显著性升高(P<0.05);MCV湿热环境急性运动后55%VO2max强度运动组、70%VO2max强度运动组、85%VO2max强度运动组均非常显著性降低(P<0.01);湿热适应运动后与安静组相比85%VO2max强度运动组 RDW、RDW-CV均显著性降低(P<0.05);湿热适应运动后70%VO2max强度运动组 PDW显著性升高(P<0.05)。(5)血清 EPO、sTfR、IL-3各环境运动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6)各环境条件运动后 PLT直方图与 X轴交汇处均右移,且湿热急性运动大强度后最明显;不同环境运动后红细胞碎片均增多,但湿热环境急性运动后最为显著,并且强度越大越明显。 结论:(1)不同环境运动后均会造成红细胞溶血增加,湿热环境下运动会更加明显,并且随强度的增大红细胞溶血增多。(2)湿热环境下急性运动会造成体温的急剧升高,并且强度越大体温升高越明显,而55%VO2max强度运动组湿热环境急性运动后较之正常环境运动后并未显著升高,甚至略有降低,提示在湿热环境低强度运动对健身锻炼可能效果更佳。(3)湿热环境下急性运动可引起血液免疫细胞减少,尤其以淋巴细胞减少最为明显且不规则的淋巴细胞增多。(4)不同强度湿热环境下9天的适应运动并未造成 EPO、sTfR、IL-3等的显著改变,提示湿热环境下9天的适应运动并不会显著地刺激正调节造血因子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