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收集了福建省种植的52份枇杷种质资源,共30个枇杷品种。以枇杷幼胚和成熟胚为外植体,建立枇杷离体再生体系;以早钟6号为材料,探讨枇杷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方法;采用限制保存方法对52份枇杷种质资源进行离体试管苗保存;进一步采用内源激素的HPLC分析,细胞膜保护酶活性、MDA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相关生理指标测定以及叶片超薄切片的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等研究进行枇杷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机理探讨。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枇杷试管苗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研究表明:采用大小适宜的种胚,切开子叶、水平接入1/2MS并添加20g/L的糖进行光照培养有利于枇杷种胚的萌发。不同类型的枇杷萌发情况比较得出:野生类枇杷萌发率最高,栽培种较低;野生类枇杷中,以台湾枇杷恒春变型萌发率较高。栽培种枇杷以红肉类枇杷的萌发率高于白肉类枇杷。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BA1.0 mg/L+NAA0.1 mg/L;最适的生根培养基为MS+IBA0.2 mg/L+NAA0.4 mg/L。2枇杷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方法的探讨采用大小适宜的枇杷种胚,采后即接入,1/3MS并添加30 g/L白糖、10g/L琼脂培养基,3株/瓶的接种密度有利于枇杷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活性炭不适宜作为枇杷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的添加物。添加5.0 mg/L的PP333也有利于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适宜的继代保存周期是8个月。野生类枇杷存活率高于红肉类和白肉类枇杷。3 52份枇杷种质资源的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采用优化的保存方法对所收集的包含30个品种的52份福建种植的枇杷种质资源进行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每隔8个月继代1次,试管苗保存效果良好,生长状态正常。4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内源激素变化的HPLC分PP333处理的枇杷试管苗,保存前3个月明显的提高了ABA的含量,降低了GA3、ZT含量。保存3-7月降低了ABA含量,7个月后提高了ABA含量;保存3月后提高了ZT含量,在保存第8个月达到最大;在保存的前6个月,IAA的变化趋势与对照完全相反,6个月后变化趋于一致,在保存第2个月达到最大。PP333处理的枇杷试管苗,保存前3个月明显的提高了ABA/IAA、ABA/GA3、ABA/ZT、ABA/IAA+GA3,ABA/IAA+GA3+ZT,并在保存的第4个月达到最大,将ABA/ZT高峰期明显的推迟了2个月。5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的若干生理指标测定在整个保存期内,枇杷试管苗SOD、POD、CAT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趋势都是先上升后下降。MDA呈现上升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相比较,PP333明显降低试管苗SOD、POD和CAT的含量,前5个月降低了试管苗体内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并且推迟了SOD、POD、CAT和可溶性蛋白最高峰出现的时间,降低了试管苗MDA的含量。6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叶片超薄切片的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采用限制生长保存法,6个月时明显推迟了叶绿体的变形、移动、和线粒体的镶嵌以及叶绿体的解体。9个月时观察叶肉细胞叶绿体结构完整,少数出现了解体,淀粉粒明显增大、增多,线粒体和细胞核结构正常。总之,采用限制生长保存法有效的抑制细胞的发育,延缓了植物的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