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原型研究下《血色子午线》对圣经话语的颠覆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x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色子午线》是科马克·麦卡锡的第五部小说,也是有史以来写得最好的西部小说之一,标志着作者从一个南方哥特式小说家到为一个西方小说家的转变。这部作品以不同寻常的笔触描写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德克萨斯墨西哥边境荒凉野蛮的景象,一群衣衫褴褛、为所欲为的头皮猎人在法官霍尔顿的领导下肆意屠杀印第安人,割取头皮交换赏金。小说以主人公的西部之旅为中心展开叙事。旅程无论是作为一个主题,还是作为一种具有宗教意味的原型,在文学史上都是极其重要且反复出现的现象,此外,小说中的一些重要人物也暗含宗教隐喻。然而,这部后现代小说绝不是一部宗教作品。麦卡锡以小说的形式将一种颠覆性的道德秩序呈现在读者面前,它打破了最初由圣经话语和基督教二元思维中好恶两极的道德秩序,且表明,这些秩序从来不是自然形成,而是由于人类自身的构建。《血色子午线》描绘的是一个毫无偏斜的世界,好与坏掺杂在一起,界限模糊不清。由是,圣经话语赖以为基础的道德二元评价机制不再起效。为了探索麦卡锡对圣经话语中道德二元模式的否定,以及对基督教神话原型的颠覆。文章首先采用神话原型批评的方法,第一部分详细阐述了旅程类型在小说中的运用,以及麦卡锡如何借用圣经和其他基督教文学作品中的朝圣传统,并颠覆了它们原有的意涵。第二部分通过对相应的圣经内涵文本的细读,分析了法官霍尔顿作为一个在小说中极其具有存在感的角色与上帝和撒旦的相似之处,比较了法官混沌的本质与基督教上帝和撒旦——圣经中“好”与“恶”的两极——的二元本质,以挖掘前者与后二者之间的区别,从而揭示出麦卡锡通过这一角色对圣经话语中的二元道德模式的否定。结论部分总结了麦卡锡在小说中对圣经的话语和其二元道德秩序的颠覆,且探讨他进行这种颠覆的原因。
其他文献
中国作为拥有众多邻国的国家,面临着复杂的周边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间存在着海陆主权争端、宗教文化差异、经济利益摩擦等诸多问题,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利影响。为了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周边成为中国外交布局的优先方向,中国围绕周边外交提出一系列周边外交话语,以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的背景下,中国周边外交话语的构建迎来了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中国周
登陆资本市场一直以来都是企业经营竭力奋斗的目标,但由于此前IPO过长的辅导、审核排队时间以及监管审批的不确定和不稳定性,不少企业选择借壳以达到曲线上市的目的。基于其审核程序更简单、周期更短等原因,借壳上市一直被作为拓宽我国证券市场融资通道重要的资本运作模式。但由于早期我国相关监管法规的不完善甚至监管缺位,导致市场上开始出现壳资源炒作、内幕交易等扰乱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投机行为,因此监管层逐步对我国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发展让公共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进入了“技术革命时代”。大数据对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数据驱动作为大数据与政府治理之间的价值关联,通过为地方政府提供海量的数据资源和大数据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有效的决策信息来驱动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根据国内外学界基于大数据视角的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结构的研究成果,以大数据驱动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
随着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粗放型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求,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开始进入提质升级。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必然选择,不断改进的基础设施也为乡村旅游产品的提质升级奠定了基础。本文首先分析了云南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性和基础,并对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优质乡村旅游产品的重要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随着扶贫工作的持续推进,当前所需扶贫的对象已属于“深度贫困”,是难啃的“硬骨头”,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和保障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审计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2014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领土上举行了全民公投,其中超过90%的人投票支持克里米亚成为俄罗斯联邦的一部分。而在1991年的类似投票中克里米亚居民更希望成为独立的乌克兰的一部分。从1991年2014年,克里米亚居民对于自己的政治命运,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理解他们政治偏好和立场的改变?本文首先研究直到2014年克里米亚半岛上的族群和语言状况,以及不同族群对克里米亚未来的看法和其政治偏好,涉及199
网络舆情是公众基于互联网平台,针对某一社会事件发表和传达自身意见、情感、态度的总和。移动环境下,随着新浪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公众更多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观点,使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表现形式。网络舆情一方面对社会热点事件具有积极推动的作用,可以加快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负面网络舆情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导致相关部门对舆情的监管变得愈加复杂。相较于传统的舆情管控过程,对大数据时代下的微博舆情进
青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更好地让青年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以青年团为主要阵营开展了各类教育运动,以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方式加强青年的思想教育,提高其无产阶级意识,红旗读书运动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例。本文以红旗读书运动为对象,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展开研究。在充分挖掘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的基础上,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教育经济研究中历久弥新的话题,新时期中国基础教育正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对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随之而来的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矛盾日益凸显,而教育资源配置协同发展为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紧缺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本研究以协同理论为依据,从新的视角对教育资源配置展开探究,构建了教育资源配置协同体系和协同性分析框架模型。为验证该理论模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本研究选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窄口径、过度专业化教育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大类招生模式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一环正被多所高校试行,并呈推广趋势。值得思考的是:大类招生对于学生专业选择的政策设计,其实施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基于这一直观的问题意识,本文尝试对以下具体问题开展探索性研究:大学大类招生的典型模式有哪些?大类招生下本科生是如何做专业选择的?哪些因素影响了学生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