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使用益生元干预乌拉坦诱导的小鼠肺腺癌,通过检测不同时间段正常对照组、肺腺癌模型组以及益生元干预组小鼠体内的炎症水平,肺部成瘤情况以及肺部和肠道的菌群组成,探索益生元对小鼠肺腺癌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菌群、慢性炎症与小鼠肺腺癌之间的关系。方法:1.采用乌拉坦(1000mg/kg)腹腔注射(1 t/w,连续8w)的方法建立小鼠肺腺癌模型。2.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益生元干预组,每组20只;其中益生元干预组通过灌胃的方法给予浓度为50mg/ml的益生元溶液(10ml/kg);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10 m L/kg),均为1t/d,5 d/w;共20周。观察各组小鼠不同时间肺部成瘤情况,分别于第12周和20周结束时,检测各组小鼠NF-κB、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含量。3.第20周结束时分别取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益生元干预组(n=5)小鼠的粪便和支气管灌洗液(BALF)并提取微生物DNA进行16S r DNA测序,比较三组间小鼠肺部和肠道的菌群组成。结果:1.在整个实验周期中,正常对照组小鼠体重平稳上升,模型组和益生元干预组小鼠在乌拉坦注射期体重持续下降然后持续上升,至第20周结束时三组小鼠体重相当;第20周结束时,正常对照组小鼠肺表面未见结节,其余组均见明显的肺结节,且肺的脏器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在第12周和20周结束时,模型组、益生元干预组小鼠体内的NF-κB、TNF-α、IL-1β和IL-6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益生元干预组小鼠体内的NF-κB、TNF-α、IL-1β和IL-6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3.第20周结束时,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益生元干预组小鼠肺部和肠道菌群在丰度(abundance)和复杂度(Shannon)以及纲(class)的水平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科(family)水平以及OTU结果中显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益生元干预组间存在一些明显差异,其中肺部和肠道中梭菌目(Clostridiales)在模型组中含量减少,经益生元干预后其含量增加至正常对照组水平;S24-7(拟杆菌目中的一种)在模型组中含量增加,经益生元干预后其含量减少至正常对照组水平;肠道中,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在模型组中含量增加,益生元干预后其含量减少至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持续的炎症反应是小鼠肺腺癌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益生元能改变小鼠肺部和肠道部分菌群的组成并降低肺腺癌小鼠体内的炎症水平,肺部和肠道的菌群可能在小鼠肺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相关研究值得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