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电产品作为各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第一大商品,在国际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大力扶持机电产品出口。近年来,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迅速,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在地缘和经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东盟成为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由于历年来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的进口主要来自日本,因此,中日两国在东盟机电产品进口市场上存在激烈竞争。2009年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此后两国的出口总量差距呈逐渐增大趋势。但是,由此判断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强于日本过于片面,不具有说服力。为全方位、准确地评价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本文以现有竞争力评价理论和体系为基础,以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的贸易数据为依据,首先通过中日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总量、市场占有率、出口结构和出口国别差异四方面,对中日两国的机电产品出口进行定性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对东盟的出口总量和市场占有率高于日本,日本的出口结构整体优于中国,但中国的出口结构正逐步优化,出口的国别分布更为均衡。在定性分析基础上,使用出口相似度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对两国机电产品出口的竞争力进行量化测评,结果显示,两国机电产品在东盟市场上整体呈中等竞争水平。两国各自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不存在交叉,运输设备类别中的船舶和航空器等存在比较激烈的竞争。在出口量最大的14类重点商品中,两国对东盟出口的机车、船舶等呈顺差状态,而电气设备及零附件等则呈逆差,表明东盟与中日相关产品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处于垂直贸易结构状态。最后分析了实际有效汇率、产品附加值含量以及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成本对两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制造业整体来看,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的逐渐攀升对中国出口竞争力存在消极影响,日本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含量较高,相当一部分是在技术上难以替代的产品,中国劳动生产率递增的同时,劳动力成本的增加率却高于生产率,整体上中国与日本仍存在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