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政府组织,英文全称为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指“不以赢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属于非政府体系的社会组织”,体现出民间性、非赢利性、组织性、独立性、志愿性等典型特征。从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在经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后,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呈蓬勃态势,在推动公益事业发展,改善社会公民福利和完善社会公共治理等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已然成为多元权力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和治理网络中的关键结点。但是,在非政府组织井喷态势发展的背后,越来越多与非政府组织公益精神相悖的丑闻报道开始被披露在人们的眼前,其中非政府组织信用的缺失是最严重的一个问题。信用缺失破坏了非政府组织本身在社会公众眼中的良好的公益形象,降低了社会公众对非政府组织的公信力评价,削弱了非政府组织本身的募集资金能力,不利于我国社会公益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因此研究非政府组织信任缺失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从委托代理理论和博弈理论出发,从非政府组织治理机制的视角来分析非政府组织信用缺失的原因。首先概括了非政府组织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然后分析了信用缺失表现在其治理机制的上的反映,再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和博弈理论来分析非政府组织的内外部治理结构的运作机理,理清治理结构中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信用关系,并了解各个主体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非政府组织的治理机制的运作实际,来探索非政府组织信用缺失问题的原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信用缺失问题的治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