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IgA肾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一种肾小球肾炎,也是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对其发病机理的研究是肾小球疾病发病机理研究中最活跃、最丰富的领域之一。但由于发病机制仍然不明,迄今为止尚无特殊治疗药物。自80年代初开始运用中医药治疗IgA肾病以来,很多中医工作者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目前中医中药对IgA肾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还存在着对IgA肾病的认识局限性、辨证方法不统一等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隐匿性IgA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的相关性,以推断病情及预后,为制订治疗打下前基础。 方法: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部分,中医药对IgA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辨证分型与肾脏病理的关系、实验研究等方面近十年来的中医药研究进行了概述。现代医学对IgA肾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治疗、预后等方面现代医学所作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部分。回顾70例临床病例,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三型,兼证外感风热、湿热内蕴、瘀血内阻。研究以上各证型与性别、发病年龄及病程、诱发因素、临床指标、病理参数、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 结果:结果显示70例病人中以气阴两虚型最为多见,诱发因素以外感为主,兼证以湿热内蕴最为多见。脾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三种证型比较,脾肾气虚型临床表现最轻,病理改变最轻,病理分级最低,气阴两虚型临床表现最重,病理改变最重,病理分级最高,﹙p<0.05﹚。 结论:研究表明IgA肾病病性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标实主要是外感、湿热、瘀血等。其病机演变规律多为气虚-阴虚-气阴两虚,且随病机演变,其临床表现、病理改变逐渐加重。大多数隐匿性IgA肾病患者就诊时就表现为气阴两虚,病理损害较严重,故对于隐匿性IgA肾病绝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