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属国家I级保护动物,1989年被列入CITES附录Ⅱ中,是应受特别保护的物种。由于近年来人为活动的影响,其栖息生境受到严重破坏,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这一濒危物种仍然了解甚少。从2006年4月至2006年10月,我们在广东罗坑自然保护区对鳄蜥进行了连续的观察,收集了有关活动时间分配、活动节律及食性等的数据,以期为鳄蜥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生态学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活动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在鳄蜥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中,静栖行为占有绝对优势,其次是在穴和晒太阳行为,移动、捕食及其它行为最少。成蜥、亚成蜥在移动、捕食和其它行为时间分配上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季节成蜥的移动和晒太阳行为有显著差异,在穴行为有极显著差异;亚成蜥的捕食和其它行为有显著差异,移动、在穴和静栖行为有极显著差异。天气因素对成蜥的移动和晒太阳行为影响显著,对亚成蜥的捕食、晒太阳和静栖行为影响极显著。在鳄蜥的昼间活动节律方面,捕食行为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但捕食行为高峰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其它及移动行为的高峰。晒太阳行为在早上和下午有两个明显高峰,正午有一个低谷。在穴行为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高峰出现在温度较低的早晚。不同季节其活动节律有所不同。此外在不同天气条件下,鳄蜥的活动节律也有一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晴天鳄蜥的晒太阳行为持续时间和强度高于阴雨天;雨天鳄蜥活动较频繁,呈现多个明显的高峰。2.食性:鳄蜥摄入的食物均为无脊椎动物,分别属于软体、环节和节肢动物门,涉及20余科。雄性成体摄取最多的食物为蚯蚓(34.78%)、蜘蛛目(8.70%)、螽斯科(8.70%)和蝉科(8.70%)动物,雌性成体摄取最多的食物为蚯蚓(50%),亚成体摄取最多的食物为蚯蚓(36.59%)和蜘蛛目(14.63%)动物。雄性成体、雌性成体和亚成体食物生态位宽度分别为6.22、3.33和5.74。雌雄成体、雌性成体与亚成体和雄性成体与亚成体食物生态位重叠度分别为0.995、0.990及0.970。成体摄入的食物大小及食物量的变化范围均大于亚成体,成体、亚成体的食物大小差异显著,食物量差异非常显著。成体和亚成体胃中食物的大小和食物量均与体长无显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