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外组蛋白在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中的临床意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ulzh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ystemic-onset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So JIA)是一种全身炎症性疾病,其病情常呈慢性反复发作,至今病因仍不清楚,部分患儿治疗较为困难。本研究探讨So JIA患儿血清中组蛋白水平与疾病活动性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以及在So JIA中的致病机制,为So JIA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6例So JIA患儿的外周血样本和临床资料,利用ELISA测定血清组蛋白水平;并分别用血清、Fe Cl3和组蛋白与中性粒细胞共孵育,并加入肝素,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产生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另外,回顾分析近5年在本院经etanercept治疗的12例难治型So JIA的临床疗效,包括临床症状(主要是发热、关节炎、皮疹和浆膜炎),以及实验室炎症指标(主要是WBC、ESR、CRP和血清铁蛋白)的改善情况。结果:处于疾病活动期的患儿血清中组蛋白水平(0.90±0.90)显著高于缓解组(0.17±0.10)和正常对照组(0.14±0.09);缓解组和对照组血清组蛋白水平未见明显差异。活动期患儿血清、缓解期患儿血清及对照组血清与中性粒细胞共孵育后,产生NETs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别为31.93%、12.32%和11.31%;未加入Fe Cl3、加入1mg/ml Fe Cl3、2mg/ml Fe Cl3及5mg/ml Fe Cl3与中性粒细胞共孵育后,产生NETs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别为6.71%、24.70%、33.33%和56.28%;加入10mg/ml、20mg/ml及50mg/ml组蛋白与中性粒细胞共孵育后,产生NETs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别为32.02%、32.51%和45.96%。加入肝素可以使产生NETs的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实施etanercept联合治疗策略,12名患儿中,除激素依赖组和治疗无效组各有1名患儿退出治疗外,其余10名患儿均完成整个联合治疗过程,直至停用etanercept。其时,10名患儿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炎症指标均处于正常,强的松的平均使用剂量较基线下降81%,无一复发。结论:血清组蛋白水平与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疾病活动有关,So JIA患儿血清组蛋白可能来源于中性粒细胞所释放的NETs。游离铁离子是诱导中性粒细胞产生NETs,致使血清组蛋白升高的原因之一。组蛋白又能进一步促进NETs产生。在体外,加入肝素可以使产生NETs的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etanercept是针对难治型So JIA实施的联合治疗策略中比较重要和有效的候选药物。
其他文献
1.研究目的  1.1调查失能老人主要照顾者心理弹性、照顾负担及生存质量的状况;  1.2探讨失能老人主要照顾者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1.3分析失能老人主要照顾者心理弹性、
目的:研究起源于主动脉窦(ASC)的不同类型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电生理特征和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方法学。方法:对24例不同类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