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现代汉语中的“V+X+N(L)”结构。本文运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和中介语相关理论等语法理论,从多个角度研究该结构的构成成分、常式和变式以及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的习得情况。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本体和习得两个方面,多角度的考察分析该结构。文章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讨论了该结构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的现状,研究的方法及语料来源,该结构的范围界定这四个方面。对本文讨论的汉语“V+X+N(L)”结构做一个范围的界定,并介绍该结构以往的研究,并给出相应的评论。二、考察进入该结构中的各个成分,包括“V+X+N(L)”结构中的动词数量及其动词的语义特征、介词“X”的隐现及其原因、名词的类型、方位词的隐现和动态助词“了”的使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讨论进入该结构中的各个成分。三、分析“V+X+N(L)”结构的常式和变式。其中常式句式部分重点分析了“V+在+N(L)”与“V+到+N(L)”、“V+向+N(L)”与“V+往+N(L)”、“V+在+N(L)”与“V+于+N(L)”、“V+到+N(L)”与“V+至+N(L)”这四对常式之间的转换情况。而变式部分则是讨论了该结构中“把”“被”“将”分别与该结构同现使用这三个变式的使用情况。四、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角度,对该结构进行考察。先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筛选语料,形成一个该结构的使用语料库,对语料库中出现的该结构句子进行分析,考察其常式句和变式句的使用情况,分析留学生习得该结构时的正确部分和偏误部分。再筛选《汉语教程》和《博雅汉语》两套汉语学习教材中该结构的语句,形成一个该结构的使用教材库,分别分析该结构在两套教材中的数量和教学顺序,并依据以上分析结果对教材和教学提出相应的建议。五、总结写作过程,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以及不足之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视角新,选择多个理论从多个角度分析该结构,突破以往研究该结构使用单一理论的情况。除此之外,还有材料新,筛选语料库和教材中的语料,整理成两个语料库,采用新的语料来阐述该结构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的习得情况。其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具体数据支撑其分式的使用情况分析,也没有从历时角度分析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