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吉西他滨结构改造的前体药物的体内外抗癌活性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g66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吉西他滨是一种嘧啶类核苷类似物,通过干扰DNA的合成来发挥抑制肿瘤生长的效应,对多种实体瘤都有治疗作用。目前,吉西他滨在临床上是作为非小细胞型肺癌,乳腺癌和胰腺癌的一线用药,但肝脏和血液中存在的脱氧胞苷脱氨酶会使吉西他滨脱去4’-氨基而失活,导致吉西他滨体内的半衰期减短和生物利用度低。本文通过前药策略在吉西他滨糖环5’-OH连接一系列的磷酸酯长链,通过增加吉西他滨的脂溶性,提高其膜渗透率及口服生物利用度,在体内能够获得更加有效的抑制肿瘤生长的效用。  方法:  通过MTT实验方法,使用11种不同的人癌细胞株中,考察比较吉西他滨和前药的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从多个前药中选择细胞毒作用最强的候选前药,以及筛选出对吉西他滨前药最为敏感的细胞株,模拟吉西他滨耐药的细胞株,考察化合物-3对耐药株的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建立和优化吉西他滨以及候选前药的定量分析方法,进一步考察候选前药的体外代谢稳定性,候选前药通过癌细胞膜的转运机制,细胞内浓度与其抑制癌细胞生长作用的相关性。体内实验部分,建立非小细胞型肺癌H460的异位移植模型,考察前药经口服给药后对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  结果:  体外部分:5个吉西他滨的前药都能够明显抑制多种癌细胞的生长,其中非小细胞型肺癌细胞(H460,A549),胰腺癌细胞(Panc-1),前列腺癌细胞(PC-3,DU145)和结直肠癌细胞(HCT-116)对前药尤为敏感,化合物-3较其他前药能够更有效的抑制多种癌细胞的生长。化合物-3对上述6个癌细胞中的IC50值均小于1μM,接近吉西他滨的并远低于阳性前药LY2334737的IC50值。在模拟的吉西他滨耐药株中,吉西他滨的IC50值升高了44.5倍,而化合物-3的IC50值仅升高1.3倍。体外代谢结果表明,化合物-3在各种属的血浆中均稳定,且在人肝S9中没有明显的代谢,而化合物-3能够经碱性磷酸酯酶代谢生成活性产物吉西他滨。在4℃和37℃比较化合物-3进入癌细胞的差异,结果显示在4℃条件下进入细胞的量约为37℃的30%~40%,说明化合物-3可以通过被动扩散和摄取转运体摄取进入细胞。同等条件下,前药进入敏感细胞株的浓度高于不敏感株的浓度,癌细胞内的前药浓度与对各癌细胞生长的抑制率有着明显的相关性(R2=0.89)。口服配方筛选结构表明,1% CMC-Na含0.5%Tween80的混悬剂所获得的化合物-3和吉西他滨的血浆曝露量最高。使用此口服配方,化合物-3每周2次给药(40 mg/kg)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2周后,肿瘤生长的抑制率为65.1%(与辅料对照组相比,p<0.01)。与之相比,每周2次腹腔注射80 mg/kg吉西他滨盐酸盐,2周后其肿瘤生长抑制率为61.1%(与辅料对照组对比,p<0.01)。  结论:  基于结构设计的前药能够显著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最敏感的细胞株为非小细胞型肺癌(A549、H460),前列腺癌(DU-145、PC-3)结直肠癌细胞(HCT-116)。其中化合物-3为抑制强度最佳的前药,该化合物较母药对吉西他滨耐药肿瘤细胞株更加有效。化合物-3可以通过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进入细胞,细胞内浓度与其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相关。化合物-3在体外代谢体系中较稳定,和吉西他滨相比,口服生物利用度有较大的提高。药效结果表明,化合物-3具有口服抑制肿瘤生长的活性,药效优于高剂量腹腔注射吉西他滨盐酸盐。
其他文献
目的:从体内外分别研究阿司匹林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和稳定粥样斑块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并观察发挥作用的最佳剂量。方法:体内实验采用雄性新西兰兔高脂饮食加腹主动脉内膜剥脱术制成高脂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然后分别给予阿司匹林5-20mg/kg治疗4周,实验末诱发斑块破裂,运用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各组阿司匹林对粥样斑块破裂处血栓形成面积的影响,利用光镜和电镜观察破裂斑块的形态学特征,用比色法动态观察血脂和血浆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