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开展四十多年的扶贫工作,并随着发展不断加大扶贫力度,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我国扶贫工作已进入后扶贫时期的攻坚阶段,力求落实“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到户”的精准扶贫时期。湖北省武陵山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和自然生态特征使其拥有独有的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空间发展特征及相关配套设施布局,使武陵山地区城市空间发展及规划优化具有自身的规律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分别针对贫困问题和贫困空间进行理论和实证的研究,但较少关注在扶贫开发背景下贫困地区城镇空间发展的过程,且未有研究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对贫困城镇空间发展提出实际的空间发展指引。本文以湖北省武陵山地区9个贫困县(包括恩施土家族自治州的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及宜昌市的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县城空间为研究主体。宏观层面,本研究通过分析湖北省武陵山区扶贫历程及其城镇化发展困境可知,扶贫政策在资源环境的限制下主要从人口变迁、区域交通、产业经济三个方面推动区域城镇化。中观层面,基于我国扶贫背景探讨贫困县城市空间的发展历程及特征,研究得出湖北省武陵山区县城空间分为集中式发展型、多组团发展型和放射状发展型,扶贫政策通过专项扶贫和扶贫规划两个层面影响贫困县县城空间发展,主要作用于县城的产业经济、区域交通和特殊空间三个层面。扶贫背景下贫困县县城空间发展的问题主要在于政策和设施普惠性、产业发展的独特性、贫困人口的生计引导性较差。微观层面,研究基于当前精准扶贫的全面开展,以宣恩县县城空间为例,剖析城市空间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后扶贫时期宣恩县城市空间“全民普惠,诗意宣恩”的两大规划策略。